悲剧既成,莫再回避追问
(2011-07-24 20:39:42)
标签:
杂谈 |
分类: My时评&学术 |
7月23日20时34分,杭州到福州的D3115次动车在行驶至温州方向双屿路段下岙路时,遭到雷击后失去动力停车。由北京到福州的D301追尾D3115次列车造成D3115两个车厢脱轨坠桥。据最新消息,该事故目前已造成33人死亡,191人受伤。(7月24日新华网)
23日的凝重夜晚,必会成为高铁史上挥之不去的噩梦。仅仅一瞬之间,数十条生命离开了人世。雷击、追尾、脱轨,一系列的偶然,共同塑造了全民性的悲伤。尽管抢救不惜一切代价,却仍有33位乘客不幸罹难;尽管事故突如其来、似不可防,但公众确乎早已隐隐担忧、不安良久。必须承认,悲剧固然发端于雷击无疑。只是,为何“天灾”面前素被标榜的动车这般不堪一击……
据掌握的信息,事故起因已有大致轮廓。似是飞来横祸,电闪雷鸣人能奈何?然而,乘客的安全,总不能建立在“雷电绕行”的基础上吧。特殊性天气因素自然不可逆转,但所有成熟的、普遍使用的运载工具,理当具备反制极端气候威胁的能力。反观发生于23日的惨痛灾难,雷击之后动车竟就此失去动力。从中不难窥知,其安全维系机制何其孱弱!甚至,我们注意到,突停的D3115次并未给后方列车以必要预警。既如此,动车本身的应急设计,以及乘务人员的应变素质,便不得不令公众怀疑。
事实上,类似“怀疑”由来已久。通过零零碎碎的发声,部分专业人士和更多的“业余”人士,纷纷表达了对于铁路高速车辆安全性的顾虑。若追根溯源,这种情绪无非是基于印象判断——时下的科技文明,似乎尚不足以支撑人类对于速度的无度追求;且,作为一种运输方式,铁路交通当有自己的速度上限,突破一分就增加风险一成。随着时间的推延,上述“想当然”式的情绪,却一再被证实、强化。特别当刘志军因腐落马、京沪高铁意外频发,民众心底的不安愈发膨胀。
在多大程度上,职能官员的贪腐是以牺牲高铁安全为代价?在何种范围内,我们可以默认意外仅是意外,而非某种先天性缺陷?最大的遗憾,不单是惊天事故夺走人命若干,亦在于民间的惶惑与质疑,持续遭遇冷淡回应继而迟迟得不到疏解。长此以往,可以预期的结局注定纠结。一方面,有关部门力压群言,仍自顾自力推高铁铺开;另一方面,广大乘客心结难解、不安加剧,逐步失去了对于高铁的起码信赖。
一个细节是,因为上座率偏低,京沪高铁近日首次停运了4趟列车。光景惨淡至此,固然和超高票价关系密切,却又何尝不是民众不安情绪的直接投射?归根结底,乘客才是运输工具终极意义之所在。罔顾乘客观感、忽略乘客发声,无异于将高铁推向了“既不叫好又不又叫座”的尴尬境地。悲剧已成,苦果不可替换。但,可以改变的是,职能者对民众担忧的傲慢回应姿态。毕竟,于今看来,社会上弥漫的顾虑已非“杞人忧天”那么简单。
悲剧之后,回应行动不应止于哀悼逝者、彻查问责。以共同的沉痛为契机,围绕高铁话题,民间与官方的互动更该回归平等、负责的理性轨道上来。逝者已逝、隐忧犹存,回避追问实乃最为不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