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真诚公示,公车花费才可自证清白
(2011-07-18 17:15:46)
标签:
杂谈 |
分类: My时评&学术 |
17日,水利部公布三公经费决算为12021.88万元,其中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为9994.24万元,占总数的83.13%。对此,水利部解释称由于水利工作多是现场性质,比如防汛抗旱必须要到现场,平时也需要及时到河湖以及各类水利工程现场,因此公车费用支出比较大。(7月18日《京华时报》)
公车花费居高,历来被公众诟病。支出巨大却账目含混,虽有公示却不清不楚。由此,一年一亿的开支注定引发阵阵不安与揣测。水利部以“工作特殊性”为己开脱,但似乎仍无法自证清白。刻板印象已成,于围观者看来,公车消费天然带着挥霍浪费、公财私用的原罪。诡谲之处在于,水利部公车花费招来热议,仅仅因为“接近一亿”太过扎眼。至于更为根本的“数据公示模式”,质疑者显然未曾表现出应有的关注。
对公车花费乃至三公消费,民众不懈炮轰却难免力不从心。究其原因,有效、可行监督渠道的缺失实乃根源。由于见多了公务车辆的奢华、私用与特权,人们大致可以体知该领域的阴暗。但,这种亲见式、接触性的零碎监督,往往带有极大的偶然和乏力。即便民意普遍不满,也未必能带来现实改良。因为,涉事方大可将种种乱象归罪于“个别败德者”。公众缺乏某种途径,将情绪抵触上升为倒逼纠偏的力量。故而,时至今日,公车消费犹未有太多瘦身迹象。
良善而热情的民众,只得从所见所闻出发,宣泄对公车花费的反感和厌恶。没有更具说服力的监督手段,简单重复的情绪发泄无异于自说自话。就如,水利部支出了近一亿的公车费。尽管谁都觉得该数字偏高,但谁也不能断定这一亿花得不合理……人家说了,“车辆购置费支出301万元;车辆运行维护费支出9693.24万元”!笼统宏大、语焉不详的数据表达,生生切断了围观者进一步深究查核的可能性。加之祭出“工作特殊性”的万能说辞,水利部很是一副委屈无奈的姿态。
无疑,既有的数据公示模式欠缺诚意。题为《水利部“三公经费”情况》的情况说明,竟只有区区千字,丝毫不具备深入挖掘的价值。阅毕该公示,支出明细不得而知、业务用车和机关用车混为一谈。此类公示仅有一个顶端的责任主体,而无法体现下属单位乃至具体个人的真实表现,可谓毫无现实效力可言。事实上,所谓“情况说明”抑或“经费公示”,其意义不外乎是为监督者提供一个可堪审视、可以追责的“切口”。但,一些职能部门显然仅视之为搪塞悠悠之口的鸡肋。
经费之巨,无关合理与不合理。然而,备受质疑却无意自证,某部门的淡定与气度未免吊诡。在质疑者热情高涨、被疑者无动于衷的格局下,压缩三公消费永远是妄想的议题。时至今日,“公车改革”需要的不是对民间情绪作出象征性的回应,而是拿出诚意给予公众彻底的监督路径。当变感观判断为全民审计,民意监督才会成为制约公车花费的有效力量。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