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病毒发作与产品推销伦理
(2011-06-28 20:56:30)| 分类: My时评&学术 | 
6月28日晚间,新浪微博部分用户出现大量“刷屏”情况,业内人士确认是“微博病毒”爆发。据了解,用户中毒后会在短时间内自动发布“建党大业中穿帮的地方”、“3D肉团团高清普通话版种子”等大量带链接内容,同时会向粉丝发送带病毒链接的私信,中毒用户反映,粉丝一旦点击这些链接,就会感染微博病毒,用已登录的微博账号自动发布病毒微博和私信。
突如其来的微博病毒,在网络激荡起阵阵错愕与恐慌。作为时下最受追捧的网络产品,微博又一次应验了虚拟世界的“高危性”。也许,这样一场风波来得有些突兀。但是,纵观互联网不算太长的历史,类似事件何尝不是可以预见的必然。技术的进步、产品的更迭,历来伴随着对抗与搅局的力量。继而,一次次的碰撞中,整个网络生态方才有望得以净化、向上。
尽管如此,我们仍不能忽略,此轮“病毒”所引发的一系列失序和混乱!时至今日,微博早已超越了传统的自媒体范畴,而悄然成为全民互动的公共平台。通过此一媒介,名人与草根得以无间沟通、舆论议程得以生成和扩散、民意与常识得以被重复申说……俨然,微博扮演着“全能者”的角色,甚至一步步化身各群体必不可少的沟通媒介和话语工具。但遗憾的是,超高的用户黏度,不曾有匹配的安全机制与之相适。
几乎是一瞬之间,诸多用户成为肆虐病毒的牺牲品。那么,一个必然的追问是,涉事网站的防御能力为何不堪一击?考虑到此次病毒攻击,手段尚且颇为常规,所有微博博主更当感到后怕——我们无限迷恋的“围脖”,到底是怎样一种不甚靠谱的产品!显而易见,在防御技术层面,微博远未达到公众的底线要求。但,印象中,微博运营方却极少提及产品的内在缺陷或潜在风险。
在极尽美化的宣传攻势下、在片面狭隘的营销攻势后,成千上万的网民早已形成思维定势:微博是一款无比安全的产品。而今病毒弥散,与这种认知上轻信、误判不无关系。可以想见事发之前,极少有人会对“私信”内的“链接”保持太多警惕。因为,我们从未从运营者那得到足够警示。与之相比,多款电子邮箱、某种常用的即时通讯软件,都会不时提醒自己的用户慎重打开链接。面对用户的追捧,新浪微博多少显得不够真诚、缺少专业。
所幸,病毒发作不久,微博运营方及时出面,说明情况、消除影响。截至昨晚21点25分,恶意链接数据已清除完毕,且“微博小秘书”也作出郑重道歉。可以说,在危机处理与事后公关方面,当事方的表现无可挑剔。但,这并不意味着公众应当对此风波淡然置之。自然,新浪方面亟待反思,不仅是技术端孱弱的防御能力,更重要的是那种“粗线条”的推销伦理。
当某种产品的市场前景,奢望建立于用户的轻信与误断基础上,则注定是欠缺诚意和难以久长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