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My时评&学术 |
昨日,清华大学第四教学楼挂牌改名为“真维斯楼”,有网友将照片传至网上,引起广泛关注。清华大学和服装品牌忽然有了这样的联系,令很多网友表示“不能接受”,部分清华师生也认为此事太扯。据悉,在清华的教学楼当中,被企业冠名的这是第一个。(5月24日人民网)
百年清华与服饰品牌的“联姻”,似乎未能得到太多祝福。非但如此,此番挂牌、冠名,在一天时间内已然招来诸多争议。作为这个国家的最一流学府,竟悄无声息地委身于一家平凡的企业。在很多人看来,此一举动着实是自降格调、自甘沉沦。众人所不能接受的,不仅是世俗商业对于象牙塔的侵犯。更在于小利诱惑之下,最优秀的高校也几近毫不设防。
事实上,高校转让冠名权由来已久。所以未曾引起足够重视,仅不过是因为“卖方”名头不够大、“买方”身世不够扯。而今,清华与真维斯的结合,终于第一次将类似话题引爆。一直以来,师生乃至民众,对诸多冠名行为足够容忍。“邵逸夫楼”在大学遍地开花,甚至“宋山木楼”也曾在某校高调屹立。允诺以捐建人姓名命名,实乃部分高校吸引捐款、改善硬件的通行做法。但,“真维斯楼”显然未曾遵从上述逻辑。
之于大学冠名,尽管缺乏针对性规定,却有着一套约定俗成的底线。常见的做法有二,其一用出资人姓名给捐建大楼命名;其二以特定领域企业名称为相应学科大楼命名。在此范围内操作,不仅能有效吸引捐助,也可相当程度维护大学尊严。以此量之,所谓“真维斯楼”饱受诟病,根源仍是其打破了一种隐性的默契。当教学楼冠名权可以随意兜售,形同小贩、尽显轻佻的大学又怎能不惹人厌?
因为,民众对于大学格调还有一丝浪漫的想象;因为,社会对于高校操守仍怀一点偏执的期待。故而,我们无法对真维斯楼保持淡定、无法对清华突破底线的尝试无动于衷。空谈节操或许是一种奢侈,但这并不代表大学有权沉溺于拜金的泥淖。转让冠名权,至少应遵循“体面”原则,让人相信这不是一场交易而是助学义举。除此,作为教学楼的真正主人,师生的选择权也当得到彻底尊重。
不妨将“真维斯楼”,视作高校对于民意的一次试探,而漫天板砖、讥讽如潮则是对躁动之心的最好回应。不当冠名,一方面伤害了大学声誉,另一方面也有损于冠名者的形象。此事之后,一种认知必会长久深植于民众内心:清华难抵蝇头小利、真维斯无心真诚助学。尽管,大学正无可逆转地世俗化,但终究还有些许残存的底线!即便这是商业化的时代,也尚需更多不带私心的善意与善行。
为什么助学义举,会被矮化为买卖交易?是大学太过贪婪,还是企业太过功利?当一方不知道自己可以买什么,而另一方不清楚什么不可以卖。所谓真维斯楼,侮辱了清华也侮辱了真维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