擒贼司机拯救城市温存
(2011-05-25 22:19:59)| 分类: My时评&学术 |
这是合肥这座城市普通的一个清晨。昨天早上七点多,太阳已经升起,照着来来往往上班的行人和熙熙攘攘的车辆。这个清晨,一名勇敢的城市公交车司机一声怒吼,追逐一个偷了乘客1万元的小偷一公里,最终将他擒拿。当他押着小偷再次上了公交车后,全车上响起了最热烈的掌声,每个乘客都是由衷的,每个乘客都是钦佩的。这名勇敢的公交司机名叫徐志稳。
当冷漠渐成一种习惯,勇气与善良便愈发闪光。在合肥这座城市里,一辆再普通不过的公交车上,久违的温情和感动终于回到你我周身。一位倒霉的乘客,遇到一位热心的司机,一场不幸的失窃也可转化为一幕温暖的回忆。那个清晨,徐志稳的狂奔追贼、一车乘客的默契掌声,注定成为公民意识的最佳注脚、成为这个城市内在精神的耀眼标签。
徐志稳的事迹,所以令整个城市久久感动,实乃因为类似故事太过稀缺。一个无可回避的现实是,这个民族承袭已久的种种美德正悄然消逝。一如“见义勇为”!虽然歌谣里仍在高唱“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虽然课堂里书本上仍在标榜“助人为乐、友爱相济”。但生活中,一再上演的却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市井智慧、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犬儒哲学、是“见死不救无动于衷”的冰冷决绝。
且不说见义勇为,自“彭宇案”后连“救助老者”似乎也变得弥足珍贵起来。从中不难窥见,国人的道德危机,已经到了必须正视的地步。此等趋势令人失望,不仅是因为所谓传统美德因之断代,更在于此等人际关系下建构文明的“市民社会”无从谈起。须知,一个城市若要获得精神上的提升、获取广泛性的民意认同,其必要前提之一便是“公民意识”深入人心,继而内化为一种行事准则。
很难想象,一群疯狂利己、与恶无争的社会成员,有何公民意识可言?既如此,与其视一座城市为安居乐业的净土,不若理解为寒冽刺骨的钢铁丛林。生活于斯,毫无暖意可寻、毫无感动可言,有的只是惴惴不安、莫名惶恐。所幸,事态终究未达最悲观的境地,因为这个社会尚且还有徐志稳一类的人,尚且还有那个早晨、那个公交车上的温情故事。
作为生活共同体的一员,徐志稳为公众诠释了“公民意识”的应有之义。生活在这个城市,我们便应当捍卫它的秩序;生活在这个这个城市,我们便有义务维护同胞的权益;生活在这个城市,我们便有权利以各种方式惩恶扬善。倒不是说,人人都要勇追盗贼、都要“拔刀相助”,但你我必得尽到的义务是,对勇者抱以掌声、对义举投以赞许、对恶行施以鄙视。就如,彼时148路公交车上乘客一样,做一个善恶分明、有爱有恨的可爱公民!
那个清晨之后,这座城市以及安居于此的市民都被深深感动。因为一个勇敢的司机,因为好久不见的善德。自此,我们可以相信好人尚未绝迹、人性仍旧温热。“感动”是一种奇妙的情感,恰如疾风暴雨来得快、去得更急。所以,铭记这段“感动”,最好的方式便是从心底做一个“徐志稳一样的人”——抛却冷漠,以直白的方式礼赞“公民之善”,以力所能及的行动担起“公民之责”。
或许,并非人人都可以一路狂奔、勇擒歹人,但确乎人人皆有能力展示自己的爱恨、善意与温存。
(午夜约稿,风卷残云之势码之)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