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教唐诗算术之外,幼教纠偏任重道远
(2011-04-19 18:03:35)
标签:
杂谈 |
分类: My时评&学术 |
江苏省教育厅近期将出台“幼儿教学标准”,还孩子们一个快乐的童年,今后幼儿园不再教授唐诗宋词、算术等“小学化”内容。对此部分家长担忧不准幼儿园教算术,但小学入学面试要考,反而致家长花高价把孩子送进培训班,使孩子更辛苦。(4月19日《扬子晚报》)
为幼童减负,大致不会有太多异议。咿呀学语尚且困难,却逼着背唐诗宋词、学加减乘除,多少显得有点不够人性。诡谲的是,“一纸禁令”给孩子带来的解脱,并未转化成家长们的感同身受。不见赞许、平添担忧,为人父母者似乎笃信“快乐耽搁成绩”。中国的爸妈们,终究活得太累、太敏感、太神经紧绷。与之相伴,他们的儿女,注定早早在“苦学”中失去乐趣。
家长们说了,“小学入学考试”要考算术,学校不教、孩子不学怎么行?但他们,显然未曾看到事情的另一面:其一,此类考试本就不该存在,纵使举行也不具备挑选学生的资格——《义务教育法》第二章第12条,明文规定:“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入学。”;其二,从个体长远发展角度看,过早接触“抽象数学”也绝非益事。
就此,汪丁丁教授曾撰文痛批,直言“害人的教育,与有毒食品相比,罪孽深重不知多少倍”。在《社会交往与数学直觉》一文中,他阐明了几个脑科学领域的常识:比如“儿童早期教育,社会脑的开发远比任何智力开发重要”、“培养数学天才,关键环节在于培养孩子的符号能力。也就是说,同时激活语言的、智力的、逻辑的左脑和情感的、社会的、道德的右脑。”
只可惜,某些家长全然不会在乎这一切。被莫名的焦虑感与使命感驱动,他们痴痴信奉“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于是,面对不合理的教育现状,“为孩子好”的父母们,宁愿扭曲天性让子女顺从,也没有勇气挑战根深蒂固的乱象。“幼升小”考试本就违规,家长们为何还会热衷不已、乐此不疲?“幼儿学算术”天然不科学,家长们竟还会苦苦不愿丢弃?何其犬儒、又何其残酷,对“畸形规则”心存怯懦,对自己儿女却如此强硬……
自然,家长的“人格分裂”,亦有教育管理者一份“功劳”。当“畸形规则”长期得不到纠正,久而久之父母们只能无奈适应、并千方百计借“既存秩序”得利。从无可奈何的“接受者”,到乐观其成的“识时务者”,家长们早已习惯了某些“不合理的存在”。时至今日,职能者开始“纠偏”,却不料遭遇强烈的误解与抵制。其后的逻辑是:很多时候,一个稳定的旧秩序即便不合理,也比一个陌生的、前途未卜的新秩序让人安心。
幼儿园禁教唐诗、算术,家长便花高价送孩子去培训班。究其原因,一方面,乃是职能部门纠偏太迟。“畸形规则”早已固化为“明面共识”;另一方面,乃是由于“纠偏行动”仍不彻底。不准教算术,又为何容忍考算术的“幼升小”存在?再者说,难道不该严格禁止公立小学开展“入学考试”吗?
抛开所谓“应试体制”的宏大叙事不论!在幼教一事上,家长们的疑似“强迫症”,至少投射了主管者日常履职的严重缺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