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流“学困生”,令人失望的双重偏见
(2011-04-14 17:59:44)
标签:
杂谈 |
分类: My时评&学术 |
随着中考的临近,江西省遂川县部分中学开始对初三年级在校学生进行分流,考试成绩排名靠后的所谓“学困生”被提前分流到中职学校,甚至被送入当地鞋厂工读。对于学校这种所谓“学困生”和“学优生”差异化的做法,一些学生家长认为,学校是试图在中考前利用学生分流的机会,制造虚假升学率。有专家认为,很多地方把升学率跟老师个人的收入水平直接挂钩,就使学校及老师将提高升学率看成是高于一切的任务。(4月14日新华网)
学生的个体尊严,很多时候竟不如升学率来得重要。在加减乘除的算术游戏下,“学困生”无异于那些有待压缩的分母。于是,不待学成结业、无缘放手一博,他们便早早被驱逐到母校之外。极端功利的老师、优胜劣汰的教室,又怎会容忍“失败者”多留一刻……本该彰显人性之爱的地方,而今却是一副冰冷、势利的面庞。受此熏染的同学们,不知心底会留下怎样的阴暗斑点?
被逐者注定心伤!与之相伴,那些留下的“优胜者”,难道不会萌生一丝可怜而危险的“优越感”。一场残酷的筛选中,“学优生”如鱼得水、备受优待。老师说得明白,“成绩中等以上、完全有望考高中,是不能去动员分流的,怕耽误他的前途。”以分数为标杆,一部分人获得了安心学业的资格;另一些人,只能接受无休无止的“劝离”。也许,从这一刻起,“人分优劣”、“成王败寇”的丛林法则,就已然被深植进稚嫩心灵深处。
当义务教育,彻底沦为升学培训班;当分数高低,决定着老师的亲疏冷热。那么,所谓“素质教育”,莫不是“素质堪忧”的教育。诚然,必须承认“人有所长”,“学困生”升学概率确实微小。但是,一切试图为后进生“另寻出路”的尝试,皆应恪守“摒弃歧视、平等沟通”的底线。而事实上,遂川的教育者,无不挥舞着“野蛮”:“威胁补考”、“不理不睬”、“电话轰炸”。无所不用其极,只为将眼中“差生”扫地出门!
“升学率”引发的狂热,驱使部分学校“丢弃师德、不惜侵权”。闹剧背后,硬币的另一面是,教育界对职业教育的“矮化与不屑”。和遂川某些老师一样,于很多人看来,中职、高职不过是“差生”升学无望后的无奈去处。似乎,“职业教育”天然矮人一截,只为收留“学历教育”淘汰者而存在?在技术工作者稀缺、高校毕业生冗余的当下。此类根深蒂固的偏见,何尝不是阻碍人才结构改良的桎梏?虽然一再标榜“职业平等”,但具体到一言一行,自负且落后的“贵贱伦理”终究无处不在。
“学困生”被分流,难耐威逼利诱、带着愤懑进入中职。老师一心狂刷数据谋利、学生法定权利惨被剥夺,功利色彩十足的“义务教育”又怎可承载国人期待?更有甚者,种种“偏见”正悄然成为文明进步的藩篱——无论是对“低分个体”的抛弃、还是对“职业教育”的轻蔑。
前一篇:“婚礼式颁证”的善意与误区
后一篇:或是徒劳的“拆迁公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