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病,魅力招致困境
(2010-11-25 18:07:51)
标签:
杂谈 |
分类: My时评&学术 |
交通拥堵之外,房价高企、生活成本提高、空气污染、无处不在的噪音……特大型城市集中暴发的“城市病”,让越来越多的人发觉,城市似乎并没有那么美好,离“宜居”越来越远。一些人甚至开始逃离“北上广”。而最近发生在上海胶州路的公寓大火,更使人们对城市生活的安全性感到担忧。(11月25日《人民日报》)
空气浑浊、堵车渐多、绿地减少,城市正丧失着从前的魅力。伴随外在环境恶化,生存竞争也日趋激烈。快节奏生活,衍生出焦虑与压抑。尽管,城市人群发生分化,却无一例外陷入迷茫:白领光鲜外表下,有着一颗疲惫的心;蚁族苦苦挣扎,却依旧孤独于繁华之外……“城市病”对应着“城市奴”——房奴、车奴、孩奴、卡奴——新词频出,戏谑之中流露出一代人的困境。
“宜居”越来越远,不仅指环境难以令人满意,更意味着精神生活趋于低质。乐观的“城市梦”,在现实语境下难以为继。尽管如此,北上广仍旧继续膨胀。且,这种宏大规模,被愈多效仿者推崇。“建设国际大都市”,成为不少地方的豪言壮语与实践导向。民众“大城市崇拜情节“根深蒂固,官员们有过之而无不及。似乎城不大、人不多、路不堵,就不能展其繁华、炫其功绩。既有决策伦理,倾向于衡量物化指标,至于个体生存品质却较少顾及。
这种政绩评测体系,虽然操作便利、符合发展主义要旨,却异化为城市恶性扩张的重要诱因。遗憾的是,扭转偏差的努力尚收效甚微。结合现实考量,城市膨胀不啻为某种必然。随着高教平民化,大量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而这群人,多半会选择留下。打拼,不仅是“文化基因”使然,更是基于身份背景的理性考量。若回农村或小城,其知识优势必将贬值。因为,择业需要特定产业结构支撑,唯大城市能提供合适机会。“城市病”映射“教育之困”——扩招过快、专业与产业脱节、过度教育将特定群体捆绑。
当全社会反思“城市病”,“逃离北上广”似成解决之道。但,“逃离”并非想象中那般容易。一方面,太多人谋生与生活方式,已经镶嵌进大城市本身,舍之无以安身立命。另一方面,小城市更倾向封闭,“归来者”未必能适应其间玄机。公共监督孱弱、人情与公权暧昧不清。竞争不公平,纵使实力高出一档,也难免惨遭淘汰。人才向大城市集聚,本质乃用脚投票的结果。所谓“逃离”决然不会成势,个体难以藉此解脱,城市易难凭其瘦身。
解决“城市病”,关键仍是剥离附着于上的那种不公平、不可复制的“优势”。北上广之诱惑,固然源于规模与集聚的效益,但更有赖政策与资源的倾斜。而后者,恰是城市无序膨胀的推手!公众笃信一点,小城镇得不到平等对待,大城市便永久具备魅人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