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分钟感言,何以寄望太多?
(2010-11-25 11:40:05)
标签:
杂谈 |
分类: My时评&学术 |
从今年五月份开始,正定县陆陆续续分九批任命了上百名科级干部,在每任命一批科级干部后,这些干部均会被要求在当地电视台上亮相,并发表两分钟的履职感言。对于该县的这一做法,当地不少群众认为该县“公示”科级干部的做法增强了群众的监督;也有不少群众认为有“作秀”之嫌,“这些干部的履职感言大都是些‘空话’、‘套话’,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一名群众称。
科级干部亮相荧屏发表感言,不啻为公权透明化进程中一项创新。此举体现出一种沟通、交流的姿态,政策善意显而易见:一方面,将岗位变动信息及时告知,以行动传达对民众知情权之尊重。另一方面,通过电视履职,公开官员部分个人信息,也方便市民日后更为有效进行监督。但,开创性的尝试难免有所不足。诚如一些群众所言,“感言”充斥“空话”、“套话”,未免让人怀疑其中的诚意与价值。
事实上,履职感言中的“空话”、“套话”,并非就是官员因不真诚、不重视而随口说出。须知,官方话语体系与民间话语体系,一直存在明显的隔阂。诸如“努力学习、积极工作”一类的措辞,在官员看来毫无问题,大小会议上他们历来习惯如此表达。但就民众观感而言,类似语句却价值有限、诚意可疑。宏大的自我立誓,缺乏改进工作具体、可行的措施。而这,恰是群众最希望听到的。将与会发言的话语方式,搬到在履职感言中,不受待见在所难免。百姓既不是部门同事、也是上级下属,他们更愿接受亲和、平易的对话。
空洞的履职感言之所以引来微词,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民众对其寄望太多。官民日常对话不畅,导致群众充满探知欲,而“电视履职”恰给了他们机会。只是,两分钟的演讲,终究不能满足长久积累的“民间好奇”。结果,得不到满足的知情诉求,转而埋怨官员发言流于形式。试想,若干群间具有常态对话路径,谁也不会对两分钟屏幕亮相过于苛求。
对电视履职的质疑,提示着全社会更加重视公权与公众的沟通。即便是科级干部,也应该通过网站、电邮、演讲等形式,经常性表明立场、听取意见、寻求谅解。而就此制度本身言,官员或许该在出境前了解下观众真正关心什么,继而通过亲和的表达方式进行阐述。(约稿勿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