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道何以不负众望?
(2010-11-08 20:24:47)
标签:
杂谈 |
分类: My时评&学术 |
包括东坑、麻涌、石龙、洪梅、望牛墩等在内的10余个镇街绿道已经全部贯通,全市绿道也已基本贯通。记者昨日从市绿道办获悉,东莞绿道建设进展顺利,工程已进入最后收尾阶段,可确保12月全部完工。
承载市民期待的绿道,终于有望近期完工。青草依依、鸟语花香、小溪潺潺,或许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奢望。绿道致力于在公共空间,构建起一座线性公园,从而实现良性人居。由此,城市第一次被赋予田园牧歌式的浪漫情怀。繁华与恬淡、喧嚣与静谧,天然实现了共存。得益于此,市民有了更多元的生活选择。
绿道建设,无疑是提高市民生活品质的有益尝试。长久以来,中国城市阶层普遍陷入“速度崇拜”。舒适度与归属感,在行去匆匆间、在重复的工作中消失殆尽。个体一次次被城市的节奏所裹挟,于是我们习惯了一切求快。似乎,城市只是劳碌奔波的职场,而不是赖以为生的家园。于是,重压之下“城市病”多发,普遍性焦虑、亚健康开始弥漫。而今,“绿道”无疑是一个善意的提示符号。一方面,它为慢节奏生活提供个场所;另一方面,它所蕴含的理念,也能引起公众足够反思。
绿道之独特性显而易见,它不以实利性交通为目的,只以提高人居质量为基本诉求。事实上,绿道并非简单意义上供人散步、骑车的休闲大道,更标榜着一种时尚而人性的城市生活哲理。“绿道”源自西方,包括生态、文化、社会和审美功能。它呼吁着一种“绿色精神”,即回归自然、关注环保、培养品位、重视本体舒适……具体而言,“绿道”号召市民亲近户外、舒缓身心。
毋庸置疑,绿道对于提升城市亲和力极具价值。而需要思考的是,如何让“绿道”长久发挥作用?完全依靠公共财政,想必难以为继。所以,在无损初衷的前提下,有必要进一步开发绿道的附加价值。适当盈利,有利于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以绿道为平台,不妨建起一块集音乐、读书、美术、时尚元素为一体的文化空间。由此,城市品位得以提升的同时,经济效益同样可以预期。
未来,绿道是否能与城市无缝对接,取决与市民“绿色精神”的培养,更取决于运营是否健康。前者保证绿道不至成为无用摆设,后者确保绿道能长久、有质量地存在。(约稿勿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