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污名化的上访,败德者的狂欢

(2010-11-08 20:37:05)
标签:

杂谈

分类: My时评&学术

两名陕西渭南市富平县农民进京上访后,被县政府组织安排了一次公开处理大会,由警察押着胳膊,在广场上接受“公开处理”。富平县官方称,这样的处理方式是县里“集体研究的结果”。两名农民的生活从此被改变。她们变得自闭、自卑,唯一希望的事是“恢复名誉”。(11月8日《新京报》)

直白、刺眼、略显重复的新闻,一次次印证着这个时代上访户的困境。从安元鼎的滚滚财源,到万载书记的“豪言壮语”,再到富平县的万人批斗会,不一样的上访者遭遇了一样的厄运。诉求虽不相同,下场却惊人一致:自由受限、尊严被辱。所谓上访,本是弱者自救的最后稻草,而今却俨然与梦魇无异。富平两位农民,上访不成且惨遭羞辱,再次为“维权多艰”加上了沉重注脚。

“万人批斗”的慌缪不言而喻,“人格尊严不可犯”本法治社会之常识。在富平,上述信条似乎不被认可。如若不然,又怎会“集体研究”之后,依旧作出“公开处理”的决定呢?治理一方却近乎法盲,“无知无畏”还冠以“集体意志”之名。这或许是一句难得的实话!联系事实,公众有理由相信,此等闹剧确是当地司法、行政系统的共谋。两位上访农民,一位与村组发生征地纠纷,另一位因采光权与县法院产生矛盾。有鉴于权力规制尚不健全,小民与掌权者冲突难免自找麻烦。

富平县的案例,或能揭示上访大军为何络绎不绝?本质上,上访所以频发,乃是基于常态救济路径失效。行政仲裁、行政复议、司法审判等“正义工具”未能适时接管,继而上访成了唯一的权利自救手段。很多时候,地方官员因履职不当、侵害民利诱发矛盾,并通过权力能量封杀受害者获得公正裁决的机会。直至民众无奈上访,又祭出“维稳”、“保护地方形象”的高尚大旗围追堵截。事实上,这一切不过是为了特定群体的自私目的——或掩恶以求自保、或守住既得利益。

上访民众所以被“污名化”,不是因为对社会公利有所冲击,皆因其行有碍于腐败者获益。富平批斗会中,占民土地的村组、阻人光线的法院想必最为得意。因为通过这种宏大、可怖、冠冕堂皇的方式,它们守住了自己的小集团利益。需要厘清的是,上访者虽众,却并非一个天然整体。每一张悲戚的面庞,都承载着一个具体、独特的悲剧。而悲剧背后,多少贪腐安逸潜伏?以此观之,地方政府悖逆法治、不惜公信,打压上访何其无知。因为,这无异于阻碍受害者维权,纵容败德者行恶。

值得警惕的趋势是,“上访”渐被抽象成一个“负面词”与“敏感词”。阻止、惩戒上访,似是掌权者履职应有之义。而事实上,作为法定维权路径,上访丝毫不带原罪。无视“访民”具体而微的遭遇,却下意识对“上访”抱以戒心与反感,实乃本末倒置的治理逻辑。富平万人批判会,滑稽而沉重。弱者、受害者受辱台前,强者、施害者偷笑台后。这一切,关乎被“污名化”的上访,关乎腐朽权力的公关,更关乎掌权者决策伦理的偏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