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媒介的囚徒

(2010-10-31 18:41:23)
标签:

杂谈

分类: My随笔

不知何时起,各种“门”层出不穷,各种“哥”与“姐”大行其道。得益于此,公众游移的注意力,终于觅到了安放之地。媒介提供着话题、态度、情绪,以前所未有的力度介入个体生活。伴随精英阶层话语霸权的瓦解,平民获得了更多表达自由。从前媒介面庞可怖而森严,或传达统治者意志、或服务于政党拉票、或让位于学人布道,总之一副权威者姿态。所幸,历史的车轮行至当下,一切变得可爱起来。上流阶层曾今的权器,如今成了市民阶层的新宠。归因于技术端的飞跃、商业化的浸淫,媒介与受众如此之近、如此之亲。

媒介的“贵族气”虽已渐褪,然其塑造力却与日俱增。仿佛一夜之间,“犀利”、“强势”、“不解释”获得了新生继而泛滥。我们用“一切皆浮云”表达无奈与自嘲,用“我爸是李刚”诉说不公与讽刺。甚至,我们承袭了网络上的语式与造词手法。于是“XX哥”充斥周身,“神马”式的谐音大受欢迎。日常话语方式,悄然发生了改变,而越发与媒介热词相契合。遣词造句变得简单,“复制”意味着时尚。尽管最初的惊奇,早已被平庸的重复稀释殆尽,我们依旧恋恋不舍。对网络语体的偏执,使得追求独特性与原创力失去意义。

我们获得了空前的媒介接受自由,却不幸被另一股强大的势能所裹挟。“生活媒介化”,如此切实而无可回避。其骇人威力,不仅见于异化的话语方式,更渗于社会成员“肌体”。于是,个体的视野、思维、价值选择、好恶取舍,如此仰媒介之鼻息。或主动或被动的“臣服”,使得媒介成了可以操作你我言行的无形提线。难道不是吗?我们不是指望从湖南卫视获得快乐、从《南方周末》读懂中国、从南都感受正义与良知吗?新生代奚落上一代人读《人民日报》看《新闻联播》的媒介接触习惯,自恃拥有更为合理、有效的媒介选择路径。但实际上,他们不过陷入了另一种迷信与依赖。

迷恋媒介来提升智识、体知世界,无疑是一种致命的懈怠。本质上,媒介不过是“价值转述方”,是知识与常识的“兜售者”。思维层面,媒体从业者鲜有人达到理性劝世的水准。他们的作品,作为职务行为之产物,或许专业主义有余,却天然思想性贫瘠。所谓“读懂中国”的豪言壮语,更像是态度宣言或品牌推广。你若真信那我无语,世间从没有如此神奇的报纸!“读懂”固然需要事实的堆砌,但更要求深入的、基于学识的解释力。而后者,媒介显然无力提供。

新闻人,被视为中国最后一群理想主义者,其专业主义与职业信仰毋庸置疑。但,当他们组合成一个信息与意见的提供方,强大的能量必然招致诸多管制。微博、Twitter、开心网上,媒体从业者流露出焦虑、悲观、甚至人格分裂。而我们所围观的、公共媒体上的句段,事实上是他们受压抑、被阉割之后的表达。这,何其诙谐!

现实语境下,媒介并不足以满足我们寄望于斯的期待。故而,仍旧不加选择地接受,只会沦为媒介的囚徒。有限的、怀有戒心的、不忘反思的亲近,乃最为合理的选择策略。大学生的思考力,理应超脱于媒介之上。这个庞大国家的最初蓝本,正是源于旅欧(日)学生散发着墨香的简陋报纸、源于游行学生散发的漫溢激情的进步刊物……最为精彩之事,恰是让媒介体现我们的发声,而非让你我为媒介所主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