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工资换学术的可疑交易

(2010-10-31 22:55:15)
标签:

杂谈

分类: My时评&学术

10月30日,华中科大校长李培根在一教育论坛上称:仅仅靠国家规定的工资收入,高校教师的待遇就太差了。让某些教育机构的老师有了为房为车,追名逐利的借口。国家应大幅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并严格限制教师的“创收”收入。(10月31日《扬子晚报》)

无疑,今天不是一个鼓吹“安贫乐道”的时代。全社会弥漫的金钱崇拜,已然侵入世道人心的各个角落。大流如此,高校教师们自然难于免俗。即便做着“天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念兹在兹亦不忘“有房有车”的希翼。诚如你我所见,拜金之路上他们如此急切而兴奋。以学术身份创收,以头衔荣誉逐利,远离书斋而亲吻市场。司空见惯的出格与沉沦,难道真的可以归因为“待遇太差而不得不为”?

以根叔的陈述观之,高校教师其实活得不甚如意。他们,似乎有着不可名状的委屈,有着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无奈。“国家对教育投入不足”、“教师工资待遇不高”,所以不依靠“创收”或“项目提成”便不足以维持体面生活?如此逻辑自然可以解释现实,却无力证明行为的道德合理性。现有工资水平,或许确实不能填补大学老师为高学历支付的现实投入与机会成本,或许更不能满足他们基于自我身份而产生的收入预期。但,相较于大多数职业人的薪酬,高校教师理应不算“低收入者”。

基于对知识和人才的尊重,现代社会普遍给与大学教师“顶端待遇”。比照国外的传统,国内教育投入之吝啬显而易见。尽管如此,“因收入低而创收”的辩白,依旧世俗得荒唐。诚如根叔所言,那不过是“追名逐利的借口”。须知治学与教学,并不可化约为一种单纯的职业,更应视为超脱的理想追求。教书育人、著书立说,具备换取名利的“工具价值”,更具备自我实现的“人生价值”。一个有追求的学人,理应重后者而轻前者。而今,相当教师正以相反的标准进行着取舍。不得不说,他们对自我价值的认同,因“平庸的功利心”而陷入了危机。

对大学教师的“加薪诉求”,公众或许可以抱以理解。提高待遇,意在消灭根叔所批的“借口”,而非给安心治学创造前提性条件——主流民意不认为现有条件不足以支撑学人的学术生命。一个文明社会,有理由为最富知识生产力的群体支付更多,但这并不等同于“工资换学术”的简单交易。最为可疑之处在于,加薪之后高校教师便会回归课堂与书斋?李培根呼吁“严格限制教师创收收入”,像极了一声乌托邦式的呐喊。既然民间文化市场、官方评测体系诱导着学人逐利,所谓“限制”又怎会做实呢?

教师无心学术而迷恋外快,想必不是提高待遇就可扭转。事实上,这关乎一整套激励机制与价值体系的建构。高教失败下的自我怀疑,潜心书斋与商业走穴的收益倒置,渴求文明却追求速效的市民文化心态。凡此种种,皆驱使教师在创收之路上走得更远。这一切,与工资高低又有何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