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价忍受力”怎会莫名坚强?
(2010-10-14 16:29:29)
标签:
杂谈 |
分类: My时评&学术 |
10月13日,发改委专家称,中国须忍受更高的物价上涨率,现在加息难以控制通胀,且会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CPI在11月份或会上涨至5%,但全年应不会超过3.5%左右。(10月14日《南方都市报》)
柴米油盐的世俗生计学,天然对任何涨价信号抱予敏感与警觉。当专家敦敦教诲,剖析大势、鼓吹“物价忍受力”。公众感受到了一股焦虑——利益受到“合法伤害”的深深无奈。不知何时起,供求市场常态钱货交易,捆绑上了国民经济。于是,宣扬“忍受物价高企,支持经济复苏”,变得很是冠冕堂皇。
从前,拉动内需、鼓励消费,是调动民间经济贡献力的主要方式。而今,一切变得更为直接,“物价上涨”完成了“民”与“国”的利益再分配。在此过程中,“宏观经济”以其一贯的强势,化身为裹挟民众就范让利的终极价值。之所以必须忍受更高物价上涨率,基于两个预设:其一,中国确有通胀压力,且未来通胀不可规避;其二,此轮通胀无法通过加息抑制,故而物价上涨成为必然。通货膨胀,在经济运行中周期性出现。暗示资本市场活力同时,也带来了民生恶化之隐忧。
但是,国民并没有义务为此全盘埋单。适度通胀,尚可被各经济部门消化于无形;而过度通胀,却实为小民不可承受之重。所以,国家务必有所作为,防止通胀由“适度”滑向“过度”。提高利息率,往往是应对困局的常见手段。且,国内加息呼声一直不绝于耳。但发改委专家此番表态,断然否定了这种可能性。此事上不予作为,无异于管理者拒绝履行应尽调控职能,而将损失推给御险能力极为有限的一般民众。
专家认为,“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带来的输入型通胀,和食品价格上涨引发的结构性通胀,是中国当前所面临的主要通胀压力”——因为二者“从成本端推高价格”,所以“加息难以遏制通胀”。凡对经济现实稍有了解,便会发现上述论述的固有狭隘面。一方面,所谓“输入型通胀”,并非全由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所致。热钱涌入、投机渔利是另一个重要诱因。另一方面,食品价格上涨,亦非纯粹成本端问题,游资翻云覆雨影响甚大。长期的负利率状态,催生了天量廉价信贷。之后,资本流通性过剩势所难免,渐成通胀背后那只“看不见的手”。
就现状而言,加息并非如专家所说那般无用。任何时候,利率都是干预市场的有效手段。有鉴于复苏前景不甚明朗,推迟加息或可理解。但,这并不代表国民势必承担通胀的全部风险。“必须忍受更高物价上涨率”,冷硬的话语方式,无疑冒犯了公众追求切身幸福的权利。
宏观经济向好,终极目的在于于民生福祉有所贡献。让渡民众购买力,力保经济发展,理当以相应事后补偿为前提。遗憾的是,现有分配格局没有给我们类似“承诺”。既然如此,民众的“物价忍受力”又怎会莫名坚强呢?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