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版与民间版的讽刺
(2009-08-06 09:34:01)
标签:
石家庄塌楼事件专家版民间版杂谈 |
分类: My时评&学术 |
石家庄塌楼了,这新闻想必早已不是新闻。据8月6日中国之声《新闻纵横》7时05分报道“8月4号早上9点多钟,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长安区南石家庄村的一栋在建二层楼在雨中倒塌,截止目前,已造成17人遇难,3人受伤”。这算是事件的最新进展了,关心此事的人应该也是知道的。倒塌的对象、伤亡的人数现在都是确定的对象,唯一不确定的是事件原因,疑惑费解,塌楼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石家庄塌楼事故现场基本清理干净,球形闪电击出的巨洞也显露出来。专家初步判定,雷电击中建筑物是建筑物坍塌的主要原因”这是6日《京华时报》给出的原因。“石家庄倒塌楼房疑由平房地基盖起,施工队无执照”这是中国之声《新闻纵横》的报道标题。一次事件再次有了两个版本,专家言之凿凿,百姓的话也颇有道理。对这样的情况,公众应该早已经习惯,似乎已经是一种常态。但是习惯不等于认可,套用柯南里的台词“真相永远只有一个”,出现完全不同的两种说法显然不是理所应当的。
就石家庄塌楼事件而言,不知道专家的判断(准确的说是“初步判断”)是怎么得出来的?专家们没说,应该是担心公众的智商理解不了种种复杂的科学鉴定手段吧。只是,这样实在不该,公众看不看得懂是自己的事情,专家们还是应该劳烦阐述下鉴定过程的。算是一个交代,或者当是科普教育也好。然而这样简单的事情,专家们也是懒的做的。这种“懒得做”恐怕不是真的懒,所谓鉴定恐怕也未必就是规范流程的产物。如此短的一两天里,开展科学意义上的数据收集和分析显然是不够时间的。而专家们就是具有超科学的高效,愣是整出了一个“初步判定”,那么断定的依据我们只能理解为是地方官方的汇报和自己主观的判断了。
如此的专家版不信也罢,难怪网上一片质疑。其产生过程已经注定了说服力的流失。专家们早已习惯了公众的怀疑,于是应对也很是在行。“初步断定”就是一个高明的词汇,既可以阐述需要群众接受的原因,又为自己留有余地。只是“初步”不是定论,完全可以根据民情的反应来适时调整。但是又是“判定”就带有了权威性的意义,暗示这是定论,试图改变公众对真相进一步探究的诉求。专家们似乎与公众玩着一种游戏,不断的试探-调整-试探之间逐渐让公众接受“自己的真相”。直到始终达不到公众的心理底线,才回到事件本身,自此他们嘴里才有可能说出“真的真相”。
有人说,事件的真相永远是由强势方决定的,这句话也可以理解为“事件本没有真相,有的只是强势方的意愿”。笔者很不希望这句有点高深的话变成今天的事实。地方政府和专家显然是所谓强势方,但是最后的真相未必是他们的意愿。更多的时候,专家版是不能坚持到最后的,因为还有民间版的存在。只是,两个版本本身的博弈就显得有些讽刺,不知道这样讽刺的事情还要做多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