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夹缝中艰难地生存

(2022-03-17 09:29:56)
分类: 文学评论

(此作发表于大型文化文学类双月刊杂志《旅途》34月号)

发表在《旅途》杂志201112月号上的报告文学《金色光环下的一场灾难》,以纪实的手法、详实的材料、宏阔的视野、豪迈的气派,全景式展现了上个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文革”中那场规模浩大的“城镇居民下放农村运动”。其不仅是一部反思历史之作,也是一部警策现实之作。

“城镇居民下放农村运动”其实是当时极左政治统治下的一次“城镇人口大迁移”运动。它把大批城镇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人口下放到农村去,虽然从表象上看减轻了城镇生存压力,但又加重了本来就一穷二白的农村负担。众所周知,上个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我国农村由于自然灾害和政策失误,是非常贫穷的,本来世世代代生活在农村的农民们就吃了上顿没下顿,又来一帮城里人分他们口粮、争他们饭碗,自然不讨他们喜欢,造成了城镇下放人口与固有农村人口之间关系的对立,使得这些城镇下放人口名副其实成了城里不要、农村不喜欢的生活在夹缝中的“多余人”,再加上各种政治运动的频繁发生,他们不但承受着很大心理压力,而且生活举步维艰,演绎出一幕幕触目惊心、各具况味的人间悲剧……

文中的杨大妈,本来在本市金福街摆小摊为生,家境虽算不上富裕,但凭着每天起早贪黑的辛勤劳作,倒也落了个衣食无忧,但自一家八口人下放到张摊区迎风公社富强大队后,住没地方住,吃没东西吃,在政治上还受人监视,过着屈辱而贫穷的生活,实在没有办法时,她就背着家人和村人,偷偷进城去两家医院卖血,以此来惨淡维系一家人生计。文中的沈冬菊,兄妹父母一家共五口人,下放到吉河青坪公社国庆三队时自己不到10岁,小学还没毕业,但自从和父母兄妹来到农村后,就中断学业,一家人在农村经历了乞讨、害病、受冻等炼狱般的生活。文中的张师傅,一家7口人,老弱病残都有,下放到岚河区东盛公社支援大队后,衣不蔽体,饥不果腹,成天住草棚,睡地铺,不仅受尽人间饥寒,还挨尽世人白眼。文中的龙俊,本是中央政府“特赦”了的原国民党军官,一介平民,下放到农村时已60高龄,这个年龄的人按说已如日薄西山,难有什么作为了,但严酷的政治运动还是没放过他,给他扣以“国民党残渣余孽”的罪名,不但在政治上受到残酷迫害,没有人身自由,频频参加各种繁重体力劳动,生产队还以各种借口不分给他口粮,直逼得这个身材高大威猛的汉子无奈仰天长叹一声后,于一个残阳如血的黄昏,只身默默走向蒿坪河一处深潭,将余生寄附一汪清流,永远成为蒿坪河滚流不息的河水中一个含冤负屈的孤魂野鬼。文中的穆雨,和父亲下放到叶坪区中原公社卫星四队时才19岁。尽管他们在生产队、“三线建设”工地等处认认真真做事,老老实实为人,勤勤恳恳劳动,话不敢大声说,气不敢大声出,仍逃不过政治运动的打击迫害,一次次的挨斗、遭批、受辱,不但使他们尽丧做人的尊严,还使他们羸弱浮肿的身体受到极大摧残,万般无奈下,父亲于一个月黑风高之夜,背过儿子,绝望地悄悄自缢于大队支书家院坝里一棵漆树上……

中国的老百姓,向来有屈从于权势的习惯,当权者叫他们干什么,只要不危及生命,哪怕吃亏受累,忍辱负重,都甘于服从,没有质疑其动机对错、后果好坏的愿望,更没有大胆表达民意的勇气。当然,在一个当权者建立起来的强大社会体制面前,百姓的力量,百姓的声音,乃至百姓的意见……往往是很微弱的,引不起当权者重视。这样也就从客观上助推了上世纪那一个又一个诸如 “城镇居民下放运动”等灾难性事件的频繁发生。千千万万像杨大妈、沈冬菊、张师傅、龙俊、穆雨等老百姓悲剧性命运,和他们各人家庭惨痛的经历,就在所难免。

本文采用纪实性笔法,将5个当事人曾亲身经历的一切很准确很真实地和盘托出,不粉饰,不美化,也不贬抑,不丑化,还历史和人物本来面目,让人物经历和历史自己说话,读者不但能真切感受到那个年代的扭曲和异化,还能看到一个个主人公在社会底层无奈的挣扎,更能听到他们心灵痛苦的呐喊。那种历史和生活的切身之痛,让人心灵产生一阵阵难以抑制的悸痛,那种人性和生命遭受的残酷打压,让人胸中油然而生一阵阵无法压制的愤怒。

历史是一面镜子,它能照出一个民族的灵魂。历史又是一级级台阶,它能让一个善于思过、不断校正自己前进罗盘的民族走得更高更远。一个民族只有勇于面对自己的历史,才能走出盲目和误区,走向理性和成熟。无数事实已经证明,没有哪个民族能割断自己历史而前进。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作家们用回顾历史、反思历史的作品来警示世人,给当代人及后世子孙提供一个个镜鉴,是十分必要的。法国之所以能走到今天这样一个“民主、自由、文明、发达”的地步,本质上讲与拉伯雷、雨果、大仲马、巴尔扎克、左拉、福楼拜、萨特等文学巨匠那一部部深刻反思本民族历史的文学作品有关。英国之所以能成为当今一个在全世界有着广泛深远影响的国家,其也与莎士比亚、奥斯丁、司各特、萨克雷、狄更斯、哈代等伟大作家那一部部真实准确描绘本国历史的文学作品有关。聪明的法兰西民族和大不列颠民族,正是因为不断从自己同胞文学作品中汲取丰富智慧和营养,才变得日益强大和辉煌。

邹服生和柳庆康二先生创作的这部带有深刻反思历史性质的作品,也是一部难得的“鉴古丰今”之作,只要我们牢记作品中所描写的那样一段历史,那样一个非理性的年代,那样一群人的悲惨经历……历史的悲剧就不会重演,民族前进的步伐就会更加坚实稳固。

本文最大的特点是语言朴实。作者借助几位主人公亲口讲述来铺排故事,娓娓道来,宛如拉家常一般,自然、质朴、真实、亲切。再加上作者巧妙安排结构,运用大量文件、函件、请示、调查登记表、报告、简报等,既凸显出历史本相和作品主题,又达到直指人心的艺术效果,使全文不愧为一部有一定震撼力的报告文学佳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