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作发表于《中国劳动保障报》)
以前从没接触过作家麦家的作品,去年盛夏一日,文友推荐他的作品《暗算》,我就从图书室借来阅读。初读觉得该书情节过于平淡,语言也很直白,没怎么引起注意,但再读就觉得这是一部长篇力作,其不仅人物真实可信,还向我们展现了隐秘战线工作的诸多人物鲜为人知的事。
瞎子阿炳,数学奇才黄依依,破译密码高手陈二湖,女地下党人“鸽子”,虽在小说中都各自占有几章,且各人的章节与另一人的章节互不关联,都可独立成篇,但从作品总体上看,都统摄于“谍战”这个主题下,最终成为浑然一体的一个整体,给人以很强的纪实感和浓厚的神秘感。
瞎子阿炳,是一个家境非常贫穷的人,与寡母生活在南方乡下一个极偏远的村落,既无强健的身体,也无谋生的本领,但他的耳朵却有着超人的分辨力,能识别各种声音,哪怕其有极微小的差别,也能一丝不差地辨别出来,701工作人员为利用他这一特长,将他招至位置非常隐蔽的工作单位,专事破译敌方密码工作,可正当他在这里如鱼得水,大显身手的时候,却因个人感情问题,触电自尽。数学奇才黄依依,这位民国时期在美国师从世界著名数学家冯·诺依曼先生、获得数学博士学位的年轻女子,得到周总理赏识,点名从美国引进回国,希望她为刚刚建立不久的共和国建设出力,在701门下,她表现出非凡的才能,连破好几组敌方非常复杂怪异的密码,为国家安全立下汗马功劳,但由于长期在国外生活,身上沾染了“资本主义”生活方式,性格特立独行,感情生活随意,年纪轻轻就死于与情敌的角力。破译密码高手陈二湖,几十年如一日工作在701,披肝沥胆,殚精竭虑,把毕生心血都奉献给自己工作,功勋卓著,但到老年退休后却患上职业病,几近疯傻,直到组织上再次把他请进“红墙”,继续重操旧业,才得以痊愈。女地下党人“鸽子”,在共和国迎来黎明前夕,打入国民党军统机关,为我方收集并传递情报,在当时极其复杂艰难的条件下,冒着生命危险,反复同敌人周旋,为我方获取很多重大情报,但最终没能逃过狡猾的敌人魔掌,以身殉职。
这些人物,我们过去了解得很少,只是偶尔从反映“谍战”的电影电视上看到少许,且大都是些形而上的东西,概念化程度很高,不能让我们全面深入地对他们的家庭、心灵、情感,乃至生活作真实、详尽、透彻的了解,所以他们在广大读者心目中,一直笼罩着一种神秘色彩,甚至有些不食人间烟火的味道,充其量只是一些秘密与敌人“斗智斗勇”的符号。而作家麦家将他们全方位多视角塑造出来后,就让我们如实看到那些为共和国在一条看不见的战线上英勇奋斗的英雄们本来面目。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爱恨情仇,他们的个性、身世、经历,以及痛苦、迷惘、彷徨,骤然如被置于放大镜下,纤毫毕现地呈现于我们眼前,不但让我们清晰看到一个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701工作者,还使我们对他们为国家民族做出的无声奋斗和牺牲,油然而生一股敬意。
麦家的作品不刻意制造悬念,也不有意虚构离奇古怪的故事,他喜欢把人物真实性情和生活经历巧妙艺术叙述出来,用人物个性风采和生活细节构建文本,这有别于当代很多热衷于用“狠的猛的”、“怪的异的”、“偏的执的”人物及故事来吸引眼球和刺激读者的作家。两相相比之下,我觉得麦家这种写作更具平民性和大众化,也更易为广大读者接受,其艺术生命力会更持久。
以前读被誉为“顿河哥萨克史诗”的鸿篇巨著《静静的顿河》时,惊异于作家肖洛霍夫那神来之笔把顿河风光、顿河哥萨克男女、顿河风俗、顿河战争场面,描写得那样生动准确,真实传神,一切如在眼前。尤其是他对哥萨克男女老少在特定历史环境下隐秘复杂内心世界栩栩如生的展示,令人拍案叫绝。本书虽不能与《静静的顿河》同日而语,但其在人物塑造、情节铺排上,很多地方与《静静的顿河》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当代优秀作品颇多的中国文坛可算翘楚。
该书2006年出版,2008年即被中国作家协会茅奖评委会授予第七届茅盾文学奖。麦家11月份在浙江乌镇颁奖会上答谢词中写到这样几句激情澎湃的话:“首先我要感谢天空,感谢远在星辰之外的运气。红得发紫的运气。”
这是他的自谦之词。其实此书获得该项在中国堪称长篇小说最高奖的奖项,在我看来实至名归。
说明:《暗算》由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7月出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