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基础,有效提升——一年级数学上册复习建议
(2020-12-24 15:17:14)分类: 工作计划 |
不知不觉,一个学期又接近尾声了,又到了期末复习的时候。古代圣贤孔子说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通过复习,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从而达到巩固知识,温故知新的效果。那么,作为老师,应该如何引领学生进行有效的复习呢?下面我就针对一年级上册数学课的复习,来说说我的几点看法。
一年级的孩子入学时间不长,行为上比较活泼好动,上课时注意力不能长时间的集中,思维也是以具体形象为主。因此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对期末复习的概念是非常模糊的,这个时候我们老师就要起到引领作用,既不能让孩子感到枯燥,又要对所学的知识的进行有效地巩固复习。
一、整体把握,有的放矢。
首先我们要对教材进行系统的梳理,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的教材一共有9个单元,其中,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第五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第六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第七单元认识钟表、第八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第二单元位置、第四单元认识图形(一)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的内容,数学乐园属于综合与实践领域的内容。在复习之前我们可以用思维导图对本册教材内容进行整理,从“大处着眼”,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
二、针对重点, 夯实基础。
1、计算是本册教材的重中之重。
本册学习的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以及下学期学习的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加减法,以及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因此,20以内的加减法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关于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教材上体现了算法多样化,刚开始学习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但随着教学的进行,特别是到了复习阶段,就要引导学生选择最优化的方法进行计算。如:10以内的加减法,是让学生通过想数的组成进行计算的,我们学习数的组成不仅仅是让学生说出它可以分成几和几,更重要的是通过想数的组成进行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以9可以分成4和5为例,这一个组成就可以算出4+5=9,5+4=9,9-4=5,9-5=4这样的四个算式,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是凑十法,以9+4为例,是把4分成1和3,9和1凑成10,10+3=13。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一些常用的计算练习形式。
(1)直接写得数。让学生看算式直接写得数,这也是我们平时练习和考试最常见的方式,要求孩子能够快速准确的写出得数。
(2)看口算卡片说得数。这是非常传统的方式,现在有了课件,老师们在上课的时候基本很少用了,但这个其实是非常有效的,把本册教材所有的加减法算式做成口算卡片,每天练习一部分,可以对所有的算式进行全面的练习,这个也可以建议家长在家和孩子一起做口算卡片,每天练习。
(3)报题听算写得数,这也是我在课堂上常用的方法,我要求我们班的孩子每节课前都要准备好练习本和铅笔,利用课前两三分钟的时间,我说算式,学生写出算式并写出得数,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耳听,手写,脑算,同时调动多个感觉器官,需要孩子全身心的投入,一方面培养了孩子的口算能力,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孩子的专注力。
(4)听算。这个是最高要求的形式,不把算式写出来,只通过耳朵听算式,直接口说得数。可以让家长进行配合,我给家长建议他们可以在接送孩子的路上,或是晚饭后散步的时间,家长说算式,孩子说得数。这种形式的好处是可以随时随地练习,练习起来非常的方便。
2.解决问题是本册教材的第二个重点。
本册教材的解决问题主要让学生理解加减法的含义,能够正确列出加减法算式。我把本册的解决问题进行了分类整理,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知道部分求总和,也就是用加法计算的问题。这种类型又有三种不同的题型。
第一种题型:求一共有多少的问题。
第二种题型:求原来有多少的问题。
这种题型学生一开始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主要表现在理解题意方面。首先,所求的问题是“原来有多少个哨子?”这与学生以往解决问题有所不同,以往学生解决的问题都是按照事物发展的顺序,求发生之后的结果,而本题是有现在去推向事情发生之前的数量,需要逆向思考。其次,学生受思维定式的影响,见到题目中的剩下二字,就容易想到减法,造成孩子选择运算上的困难。
在这里建议老师们首先引导学生明确题意,让他们说说“原来”是什么时候,引导学生说出“指那7个哨子还没领走的时候”,这时教师可以追问:“那要想知道原来有多少个,应该怎么办?”引导学生说出“把拿走的7个哨子拿回来。”然后通过情境再现,现场模拟情境,再让学生画一画图,学生很容易就能理解把拿走的和剩下的合起来就是原来有多少个。
第三种题型:从不同角度观察列算式。
这种类型的题目要让让学生体会观察的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策略也不同,感知解题策略的多样性。但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确,虽然列式不同,但解答方法相同,都是用加法计算,结果也相同。在这样的对比中,培养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加深对加法含义的理解。
(2)知道总和求部分,也就是用减法计算的问题。这一类问题主要有两种题型。
第一种题型:求还剩多少的问题。
和加法一样,首先也是这种纯情境图的形式过渡到图文并茂的形式,有的孩子在上学前班或幼小衔接的时候,老师告诉他们看到小问号在大括号的下面就要用加法,小问号在上面就用减法,刚开始学习的时候很多孩子也会这样说,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一定不要给孩子这样的思维定式,这时,我们可以追问他们为什么用加法?为什么用减法?然后引导他们通过理解图意,从加减法法的含义入手进行理解,而不是简单的套模式。
第二种题型:求还需要多少的问题。
这样的题目对于学生来说也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时,教师要先引导学生说说图的意思,然后引导将题目中的信息进行转换,把“要来16人,每人一把椅子”转换为“需要16把椅子”。然后明确已知信息是:需要16把椅子,已经有了6把。要求的问题是:还需要多少把椅子。这一道题很多学生容易列成加法算式:10+6=16。这时老师可以问学生:这里的10是怎么来的?使学生明确,在解决问题时,要用题目里的信息来列算式,把要求的问题算出来。
(3)求之间有几个的问题。
教材上呈现了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一种是数一数,一种是画一画,可以让学生灵活运用自己能理解的方法解决问题,积累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4)让学生自己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解答。
要注意让学生提出完整的数学问题,而且一定要有问号,再列算式解答。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一书中明确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理解题目——拟定方案——执行方案——回复反思,基于此,教材在解决问题的编排中突显了这样的解题步骤。通过“图里有什么?怎样解答?解答正确吗?”让学生在理解图意的基础上列出算式,在这里,我们一定要追问为什么?你是怎么想的?你为什么选择用加法或减法解决这个问题?使学生有一个捋思路的过程,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这样不断的反思体会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所要经历的一般步骤,有助于深化学生的认识。
以上是本册教材中的重点,其实不外乎三个方面:1.计算。2.加法的含义。3.减法的含义。
三、找准难点,有效提升。
教学难点的落实有利于提升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也是我们教师提高课堂时效的关键。因此,如何准确把握教学的难点,如何有效的解决难点,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下面我们就一些本册教材的难点题目,分析一下应如何进行突破。
(1)认识“左、右”对于学生来说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
上面这道题是第二单元位置的一道题目,学生在做的时候就很容易出错,出错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有的孩子对于左右还分不清楚,一般我们是通过学生的左右手作为判断左右的标准,所以在做这样的题目时要让学生先想清楚哪只手是左手,那只手是右手。出错的第二个原因是学生对于这种语言的描述理解不清晰,特别是这两种表述形式,飞机的左边是谁,坦克在谁的左边,学生很容易混淆。因此,在给学生讲解这道题时,我们可以分两步走:先让学生说一说图中物体的位置关系,例如让学生说一说汽车和轮船,谁在左边,谁在右边,学生很容易说出汽车在左边,轮船在右边。然后在接着问:汽车在谁的左边,轮船在谁的右边。这样让学生用规范的语言反复说,体会物体的位置关系。
在基数与序数的题目中也会涉及到左右的问题,像上面这一道题,在做这种题目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在题目上先标上左右,然后通过讨论6个和第6个,让学生正确理解基数和序数的意义。
(2)“推迟几天后是星期几”的问题也是学生容易出错的题目。
像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两种方法可以解决,一种是直接在星期一后面加上三天,1+3=4,所以运动会星期四开。另一种方法学生用一天一天往后推的方法来做这种题目,今天是星期五,推迟一天后是星期六,推迟两天后是星期日,推迟三天后是星期一,推迟四天后是星期二。
(2)课本上的一些思考题。
以上面这道题为例,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先通过画图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为了方便,我们可以给题中的我起个名字叫小明,先画出小明,用涂色的圆圈表示,然后根据题意,画出小明的前面的9人,和后面的5人,明确,这9人和5人里面都不包含小明,然后通过数一数一共有几人。也可以让学生根据画的图列出算式,5+9+1=15人,然后结合算式,让学生指出算式中的每个数在图中分别表示的是哪些人。让学生通过数形结合进一步理解算式的含义。
最后再向各位老师提一些小建议。
1.要制定好复习计划。为使复习具有针对性,目的性和可行性,找准重点、难点,课程标准是复习依据,教材是复习的蓝本。确定了复习内容,明确了目的要求,再考虑合适的方式方法,从而订出一个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
2.严防题海战术。克服盲目做题而不注重归纳的现象,做习题是为了巩固知识、提高应变能力、思维能力、计算能力。学数学要做一定量的习题,但学数学并不等于做题,特别是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如果一味只追求做题的数量,很容易让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这样做是得不偿失的。
3.争取家长的配合。在教育孩子上,家长和老师是同盟军。目标一致的双方,沟通交流越顺畅,越利于孩子成长。因此,当我们发现孩子一些问题要及时和家长联系,发现孩子的进步也可以和家长分享,但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不是向家长告状,而是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让孩子变得越来越好。
4.教给孩子一些考试的技巧。一年级的学生认字较少,考试一般老师都读题,因此一定要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弄懂题目的意思再解答。还要检查是否漏题,。另外,书写也不能忽视,经常有学生在在考试时吃了书写的亏。还有一些学生,如果遇到一道难题,会花好长时间一直在苦苦纠缠,结果后面题目也来不及做了。这些方面教师都应教给学生如何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