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刘邦的诡秘人生》5程步研究原创 |
分类: 《真刘邦》 |
仙女下凡,无亲无故,仙女下凡,不食人间烟火,刘邦的亲娘刘媪就是这样的人。
刘媪似乎并不是沛县丰邑本地人,在丰邑中阳里无亲无故,无父无母。刘邦起兵造反,刘媪没有一个娘家人参与。刘邦事成当了皇帝,刘媪也没有一个亲疏沾光得封。不仅如此,刘媪似乎还很有身份,很有点不食人间烟火。与居住的小城丰邑市井中阳里格格不入,与丈夫刘太公更是南辕北辙,贵贱分明。
刘太公是个粗鄙之人,生平只爱与市井无赖为伍(平生所好,皆屠贩少年,酤酒卖饼,斗鸡蹴鞠,以此为欢)。从两个成年儿子的生活来看,家境并不够宽裕,故而爱钱,常骂刘邦无赖不会挣钱,不如他二哥刘仲(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刘太公先娶正妻,生下长子刘伯,次子刘仲,还有一个女儿,后又与刘邦的母亲生了幺子刘交(楚元王刘交者,高祖之同母少弟也)。
那个时代,三妻四妾不奇怪。男人门当户对娶个正房成家立业,之后忍不住沾花惹草,看中了丢不下,娶进家门做二房,这叫纳妾。一般情况下,二房的地位低于正房。故而有文化有地位,品行高雅的女人,下嫁粗鄙且贫贱男人做妾的情况,很少见,很奇怪。除非有特殊情况,万不得已。刘邦的母亲刘媪就是这少见奇怪的特例。一个高雅的女人,下嫁给了一个粗鄙的贫贱男人做妾。
一件小事可窥一斑。刘太公正房所生的两个儿子,都是按照刘太公的意愿,努力干活挣钱治产业。次子刘仲不用说了,这是刘太公最器重的儿子,并经常用他来教训刘邦。长子刘伯早逝,不过从他老婆的吝啬小气,可见刘太公家境家风。刘邦曾经带着朋友去大嫂刘伯妻家蹭饭,几次之后,大嫂恼恨。刘邦再去时,大嫂远远看见,便故意亮出吃剩的锅底,并用勺子把锅底刮得山响,以示无食与厌恶。刘邦的朋友见了,都知趣的离开了(始高祖微时,尝辟事,时时与宾客过巨嫂食。嫂厌叔,叔与客来,嫂详为羹尽,栎釜,宾客以故去)。
次子刘仲能挣,长子妻会省,平常人家这样维持生计,很正常,无可厚非。可是刘媪的两个儿子刘邦和刘交却相反。首先两个儿子都上学读书(及高祖、卢绾壮,俱学书),这在那个久远的时代,又是并不富裕的家庭,实在是另类。我们知道,即使是今天,也就几十年前,小城市乡镇农村还流行读书无用论。一般家庭,男孩六七岁就可以放羊看牛,再大点就可以送去学徒,即使不能挣钱,至少也省下一份口粮。长大了有门手艺,这才能养家糊口“治产业”。可是两千年前的刘媪,却不让她的儿子走这条路,而是要读书认字。尤其是二儿子刘交,起点还相当之高,竟然去学《诗》。请的老师更是非同一般,十分了得。此人名叫浮丘伯,是战国时期大学者荀子的门客,当朝宰相李斯的师叔(俱受《诗》于浮丘伯。伯者,孙卿门人也)。那个时代还没有科举考试,读书不能做官,因而也不能发财。也不像今天小学中学大学硕士博士,有个进步能找个好工作,至少也是父母的一种炫耀。在那样一个战乱的年代,秦国兵锋之下,魏国楚国风雨飘摇,随时都有可能亡国,随时有可能被屠城,朝不保夕生死难料。这等时候,刘媪却给儿子找这样的老师,学这等“不能治产业”的高雅虚学,刘媪什么样的家世出身,才会做出这样的举动?
再看刘媪两个儿子的秉性做派。刘交是“好书,多才艺”,跟他娘一样不食人间烟火。刘邦是“喜施,意豁如也”。手里没几个钱,却还穷大方,视金钱如粪土。这岂不就是刘太公眼里的败家子吗?怨不得刘太公恨死了刘邦,骂他无赖。
我们不禁要问了,刘媪这样的女人,怎么会下嫁给刘太公做妾,又如何能以小妾卑贱的地位养出这样两个 “喜施”,“好书,多才艺” 的儿子?刘太公一家之主,又为什么虽是痛恨、责骂,却又不敢违拗,而任凭刘媪如此败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