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程步
程步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439,639
  • 关注人气:1,33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鸿沟协议”是项羽求刘邦

(2010-05-28 11:42:32)
分类: 《真项羽》
     秦末年间,项羽和刘邦造反军窝里斗,两军在荥阳你进我退地纠缠了两年多。这时的形势是:

刘邦占领了陕西、山西、河北、河南、山东的全部地区,以及四川贵州湖北安徽的部分地区。刘邦的背后是自己封国广大的地域,粮草兵员源源不断。除此之外,刘邦的部将在全国各地继续攻城掠地。刘邦不怕持久战。

项羽只占领着江苏的苏北,以及河南荥阳城及东面的小部分土地。项羽远离封国苏北,退路已被切断。粮草兵员无法补给不说,自己的封国已被刘邦包围,随着汉将的不断进攻和胜利,自己的封国在一天天缩小,随时有灭亡的危险。项羽不能持久,甚至一天也不能在荥阳久留。所以,项羽向刘邦提出了和谈:让出荥阳,送还刘邦家人,以换取以鸿沟为界,两分天下。请看下图。“鸿沟协议”是项羽求刘邦
    刘邦答应了项羽的要求,以此换回了被项羽羁押的父亲和家人。于是双方罢兵,项羽率军东归。

不对呀,《史记》里不是这么说的呀!

我知道,读过《史记》的人对上述文字都会提出反对,许多讲《史记》的专家也会反对。因为《史记》中说的是刘邦向项羽求和,而且第一次还被项羽拒绝了。

《史记项羽本纪》是这样描写的:“这时候,汉军士卒气盛,粮草充足,项羽士卒疲惫,粮食告绝。刘邦派陆贾去劝说项羽,要求放回太公,项羽不答应。刘邦又派侯公去劝说项羽,项羽才跟刘邦定约,平分天下,鸿沟以西的地方划归汉,鸿沟以东的地方划归楚。项羽同意了这个条件之后,立即放回了刘邦的家属。汉军官兵都呼喊万岁。刘邦于是封侯公为平国君,让他隐匿起来,不肯再跟他见面。说:‘这个人是天下的善辩之士,他呆在哪国,就会使哪国倾覆,所以给他个称号叫平国君。’

“项羽订约后,就带上队伍罢兵东归了。

“刘邦也想撤兵西归,张良、陈平劝他说:‘汉已据天下的大半,诸侯又都归附于汉。而楚军已兵疲粮尽,这正是上天亡楚之时。不如索性趁此机会把它消灭。如果现在放走项羽而不打他,这就是所谓的养虎给自己留下祸患。’

“刘邦听从了他们的建议。汉五年(公元前202年),刘邦追击项羽到阳夏南边,让部队驻扎下来,并和淮阴侯韩信、建成侯彭越约好日期会合,共同攻打楚军。”

读上述这段文字,我们会得出两个印象:

第一,求和的是刘邦,如若不是侯公嘴皮子厉害,刘邦根本不可能得逞。

第二,项羽失败是因为信守承诺,而刘邦胜利是因为受小人挑唆违背鸿沟协议,从项羽背后捅刀子所致。项羽信守承诺撤军,在没有防备的情况下遭到刘邦的突然袭击,才被围垓下,兵败身死。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司马迁写的对吗?

不对!鸿沟协议很可能又是司马迁为了把项羽塑造成英雄而撒下的又一个弥天大谎。

1)急于求和的应该是项羽

无论从当时楚汉的战略态势考察,还是从鸿沟协议的内容分析,急于求和都是项羽,而不是刘邦。

战略态势我们在前面已经分析过了,项羽远离封国作战,粮道和后路已经被切断,汉军刘贾部和韩信部已经从南北两个方面形成对西楚国的包围。项羽大将龙且被杀,西楚国的北面完全暴露在灌婴的攻击之下。项羽固守荥阳孤城,兵员和粮草枯竭,随时有可能被汉军围歼。即使是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也不得不承认,“汉兵盛食多,项王兵罢食绝。”

刘邦却成功地利用荥阳、成皋阻击战,吸引住了项羽和楚军主力,乘机夺取了赵、魏、齐、燕、楚等大片国土。成皋、巩县两道防线坚守两年零四个月,可谓固若金汤。背后是广大的关内根据地,兵员粮草源源不断,前面是强弩之末的项羽。即使是再拖下去,对刘邦毫无损害。

因此,只能是项羽急于求和,而不会是刘邦。

我们再从鸿沟协议的内容来看。

司马迁说,刘邦与项羽在荥阳订立了鸿沟协议,以荥阳东面的鸿沟为界,鸿沟以西归刘邦,鸿沟以东归项羽。

而且,司马迁还特别说,订立这个协议是刘邦求着项羽。第一次项羽不答应,第二次刘邦派了个举世无双的说客侯公,经他游说,项羽才答应。为了怕侯公再替别人游说,刘邦从此便把侯公藏了起来。神乎其神!

可是,既然是刘邦急于求和,是刘邦求着项羽,那应该是刘邦做出让步这才合理。此时项羽占领着荥阳,刘邦占据成皋,那就应该是刘邦向西退却,让出成皋。怎么会是项羽让步,反而是项羽向东退却,是项羽既把荥阳让给了刘邦,又交还了刘邦的家人。不合情理呀!

如果是因为隔水为界比较方便,成皋以西,巩县以东有一条伊水,以此为界不是挺好吗?为什么没有?

退一步讲,即使刘邦占据成皋不愿退出,那也应该是维持现状。刘邦占据成皋,项羽占据荥阳,以荥阳西面的汜水为界,这也说得过去。万没有项羽退出荥阳的道理。

为什么是项羽退出荥阳?

很显然,是项羽急于求和,急于摆脱被动危险的局面,因此做出退让,交还刘邦家眷,让出荥阳,这样才取得了刘邦的同意,以换取安全撤退的时间和承诺。

如果一定要说有鸿沟协议,这才是双方正确的心态。请参见图鸿沟协议质疑图。

 “鸿沟协议”是项羽求刘邦

图,鸿沟协议质疑图

  (2)鸿沟协议根本无法执行

在公元前203年这个时候,如果项羽和刘邦真的订立了一个协议,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那将是一个根本无法执行的协议。

因为此时,鸿沟以西都是刘邦的土地自不必说,鸿沟以东却不可能成为西楚霸王项羽的疆域。

此时曹参、韩信已经南渡黄河,占领了齐国的全部土地。这其中包括原济北王的都城博阳,胶东王的都城即墨,齐王的都城临淄,以及离项羽都城彭城不到 200公里的城阳,除此之外,位于西楚国东面的高密也已经被汉军占领。从城阳到高密连成一条横线,以北的土地均被曹参、韩信占领。

向南则是彭越。彭越占领着西楚国西面梁地的广阔地域,其中包括谷城、巨野、昌邑、定陶、虞县、睢阳、下邑等广大地区。其最近距离彭城不到100公里。

彭越向南是黥布。黥布率军回到自己的封国,和汉将刘贾一起攻城掠地。他首先占领了几个县,又攻入当年楚国的都城寿春,后来名为九江城。接着又策反楚国大司马周殷。

此时,曹参、韩信、彭越、刘贾、黥布已经将项羽的西楚国四面包围。

刘邦还有一员骁将被人们忽略,那就是灌婴。在曹参、韩信平定齐国之后,灌婴单独率军去鲁北攻打楚将公杲的军队,获得全胜。灌婴挥师南下,在彭城北面160公里处,打败了薛郡郡守所率领的军队,亲自俘虏骑将一人。接着又攻占了彭城东北面60公里处的傅阳城,接着沿彭城东面60公里向南进军,占领了僮城、取虑和徐城一带。

随后灌婴渡过淮河,全部降服了淮南的城邑,一直向南到达广陵(今天的江苏省扬州市)。

这个时候,项羽派项声、薛公和郯公又重新收复淮北。灌婴于是北渡淮河,在下邳击败了项声、郯公,并将薛公斩首,拿下了距离彭城东面只有70公里的下邳。

又在在平阳击败了楚军骑兵,兵临西楚国都城彭城。请参见本文第一幅图,红色箭头为灌婴征战路线。黄色区域是项羽的势力范围。

时间、地点永远比精彩的文学描写真实可靠。上述战事时间地点的记载告诉我们,项羽和刘邦订立鸿沟协议的时候,鸿沟以东的绝大部分地区,已经被曹参、韩信、彭越、刘贾、黥布、灌婴等占领,只有彭城一座孤城还在苟延残喘。要想执行鸿沟协议,除非曹参、韩信让出黄河以南所有土地,灌婴撤军,彭越自杀,黥布重新归附项羽,否则,鸿沟协议有也是一纸空文,根本无法执行。

一个显然不符合当时双方实力对比的协议,一个根本无法执行的协议,说它是子虚乌有最为合理。一定要死认书本,我们只能说,那是刘邦为了换回家人的性命而采取的权宜之计。如果是这样,刘邦随后追击项羽,则是项羽不仁在先刘邦不义在后,不过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罢了。

 3)项羽不是遵守协议东撤,而是仓皇逃命

鸿沟协议订立之后项羽的撤军路线,也揭示了鸿沟协议的真相:要么根本没有鸿沟协议,要么就是刘、项都没拿它当真。因为项羽也没有遵守协议返回都城徐州,而是仓皇南逃。项羽从荥阳撤军的路线,暴露了天机。

如果项羽是如约东归,那他离开荥阳后,应该向东经陈留、外黄、睢阳、砀郡,回到彭城。这条路最近。陈留、外黄、睢阳、不久前刚被项羽占领。走这条路可以得到楚军的接应。项羽在粮草断绝,将士疲劳的情况下,走这条路,最为便捷,也最安全。

可是,实际的情况却是,项羽并没有走这条路。离开荥阳之后,没有向东往陈留方向退兵,而是突然向南,奔阳夏而去。请参见项羽向东撤退示意图。

 “鸿沟协议”是项羽求刘邦

图,项羽向东撤退示意图

 项羽为什么不向东回封国,而是向南撤退呢?他要去哪儿呢?

合理的解释只能是项羽根本没有打算回都城徐州,他知道大势已去,应该赶紧南逃,甩开刘邦的追军。项羽的撤退路线暴露了项羽对鸿沟协议的态度。如果项羽真的相信鸿沟协议,真的认真执行鸿沟协议,鸿沟以东都是你项羽的地盘,现在陈留、外黄被彭越占了,你应该把它夺回来。夺不回来你可以通过外交途径找刘邦算账。不能善罢甘休!

可是,项羽却没有攻打陈留、外黄,而是绕道避开了。为什么呢?

很显然,项羽也不相信鸿沟协议。鸿沟协议不过是项羽安全撤军的幌子。同时由于军队战斗力的下降,连年的战事、奔波、攻城伤亡,再加上都城告急,此时项羽已经无心无力与彭越作战,对于在短时间内攻占陈留、外黄毫无信心。饥饿难耐,丢失成皋、被汉军围攻在荥阳城里多日的楚军,现在完全是在仓皇逃命。

如果不赶紧乘机远遁,如果在陈留与彭越发生战事,则前有彭越,北有曹参、韩信,南有刘贾、黥布。背后,恐怕项羽自己也清楚,刘邦不可能就此罢休,背后的追兵一定已经在路上。如果攻打陈留,必然会被包围在陈留城下。

所以,项羽此时要用刘邦家人换来的时间,赶紧夺路而逃。

 4)不是小人挑拨,刘邦真的打算守约?

按照司马迁的描写,似乎楚汉订立鸿沟条约之后,刘邦是打算遵守协议的,只是因为张良、陈平等人的一番不能养虎遗患的劝谏,才使刘邦改变主意,背约击楚。

这样一来,背信是毫无疑问了,只不过背信的责任主要在张良和陈平,刘邦只是从犯。然而,我不这么认为,理由是:

刘邦从来没有信守过诺言。在自己弱小的时候没有信守过,现在自己强大了,项羽已经在仓皇逃命了,怎么会突然正人君子,要信守这样一个显失公允,毫无操作可能的鸿沟协议?

大封诸侯刘邦被封到南郑,心里不满嘴上不说,一本正经地率军开赴南郑,一路还烧毁栈道,断绝道路。可是到了南郑后,立刻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杀回关中,夺取三秦之地,设郡县以为自己的封地。

这之后项羽发兵征讨,刘邦去信保证,只要亡秦时的约定,一旦达到目的,立刻罢兵,绝无东进的奢望。就在信发出的同时,刘邦的进军脚步一刻也没有停止。他一面攻占其它诸侯的土地,一面抓住项羽诛杀楚怀王的由头大做文章,转移其它诸侯的注意力,掩盖自己吞并其它诸侯土地的事实。

刘邦已经拥有了荥阳以西,黄河南北的土地之后,也并没有满足,而是挟持五诸侯一直向东打到彭城。其吞并天下的雄心已经昭然若揭。

现在,刘邦已经今非昔比,已经发展得十分强大了,已经实际上占有了秦帝国的全部天下,只除了那个自己曾经占领过的,现在还属于项羽的彭城。这个时候,刘邦怎么可能老老实实地率军西归?

司马迁这样写,不过是为了再次拨动一下读者心中的好恶天平。用胜利者的背信积累读者对失败者的同情。

如果一定要说有鸿沟协议,一定要用鸿沟协议来衡量项羽、刘邦的个人道德品质,那我们只能理解为:刘邦用它换来了家人的性命,项羽用它换来了荥阳安全撤退的时间。

 

然而,项羽的夺路而逃也没能使他安全地远遁。很快,刘邦的追兵赶到,在距离荥阳 200公里的阳夏城南,汉军追上楚军。接下来发生事情的真相,我们以后在讨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