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捡垃圾”谋生该如何看待?
(2016-05-23 11:27:50)
标签:
时评文化杂谈教育 |
作者:盛克选
25岁的张某,是安徽人,去年毕业于湖南工程学院。之后,去了深圳一家公司做旅游销售。可是,每天重复的工作,加之在公司上班并不自由,让他感受到了现实的骨感。于今年4月辞职后,继续找工作,但并不顺利。迷茫的他,从湘潭到广西全州,靠捡易拉罐自食其力。(综合5月22日潇湘晨报)
在职场上,类似于张某这样辞职理由的人不在少数。尤其是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好不容易找到一份工作,却又挑三拣四,嫌工作不自由、不舒适、工资低,没多久就选择了离职。这样的一种职场态度,让雇主也是苦不堪言,除了浪费大量的新人培养成本外,也越来越不再愿意接收刚毕业的大学生。
长期以来,职场上也就形成了一种现象。一方面,大部分雇主在筛选求职人员时,期望用相当的成本找到优秀而稳定的人选,这里的优秀主要是看工作经验和经历背景。而另一方面,求职者又希望挑选到最好的雇主,待遇好、环境好、上班轻松悠闲。如此一来,就形成了雇主与择业者之间的无形矛盾,雇主招人难,求职者找工作也难,而刚毕业的大学生更是难上加难。
回到靠“捡垃圾”谋生的大学生张某。刚毕业的他,本来有一份旅游销售的工作,对很多求职者来说,这是难得的职场学习机会。遗憾的是,因无法适应这份工作,没多久,他就选择了辞职。在笔者看来,这样的职场冲动,其实是现实的逃避。初入职场,环境的适从需要一个过程,在乏味的环境里去学会调整心态,坦然面对现实,而非选择辞职就可避免。
或许,毕业没多久的张某,辞掉工作是为了寻找更好的雇主,换来更多的职场竞争价值。意外的是,因为种种原因,最终还是没有雇主愿接受他。不过,对于一个毕业没多久的大学生,还没来得及摸清职场的潜规则,就盲目选择辞职换工作,其结果也是意料之中。
好在这位大学生在继续求职失败后,用自己的劳动换取报酬,选择了“捡垃圾”来维持生计。或许在很多人心目中,这份职业并不体面,但至少也可以自食其力。从这个角度而言,放下身段,从最底层的岗位开始,是难得的改变。但要注意的是,这样的改变能坚持多久,是头脑发热还是踏实向前?
其实,选择任何一个岗位,坚持做好一件事,踏实向前,把职业当事业,成功的例子也有不少。如北大硕士张天一放弃高薪岗位,选择售卖常德米粉,经过几年的时间,他的公司现在估值上亿元。再如北大才子陆步轩,和朋友一起卖猪肉销量过亿元。
眼下,即将迎来2016年高校毕业生最难求职季。有资料显示,今年的应届毕业生数量将达到765万,再次刷新历史高点。笔者在此提醒,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求得一份工作是最大的幸运。然而,雇主与求职者之间的无形冲突,不得不让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放下身段,从基层岗位着手,勇于接受现实,踏实做好一份工作,积累经验,并在此过程中,重新认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