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时评杂谈文化教育 |
作者:盛克选
近日,福州晋安区站北外口小学(民办),学校安排学生打扫厕所,引发了家长们热议。有家长认为,“我们送孩子上学,为的是学知识,不是去洗厕所的。”学校安排学生扫厕所很不妥;也有不少家长对学校这一规定表示支持。对此,校方回应,此举是为锻炼学生的劳动能力和培成良好的习惯。(5月17日《海峡都市报》)
学校安排学生打扫厕所,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劳动习惯,从这个层面而言,似乎有些合情合理。但其关键的问题在于,学校的这种做法能否经得起推敲。事实上,很多家长持反对意见。其主因在于,学校的厕所脏乱差,担心孩子会“受罪”;而还有一部分家长则会担心孩子的学习,把孩子送去学校,不是去扫厕所。
笔者注意到,在这件事情中,有学生家长表示,“有一次孩子回来,鞋子都是湿的。”也有学生表示,他基本是“扫一次吐一次”。
一所小学,少则几百人,多则上千人,扫厕所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耗费的时间也很长,而这件事却由六年级的学生来完成,他们究竟是什么时候去打扫?是上课时间,还是休息时间,会不会影响到正常的学习,这些都不得而知。这一点,恐怕也是很多家长的担忧。
扫厕所到底该怎么扫?个人认为,既然这项工作由学生去做,所谓的“劳动”学习,老师们也有必要用实际行动做好榜样,和孩子们一起动手,手把手教孩子们正确的打扫姿势,必要的劳动安全和卫生常识不可少,更不应该让孩子把鞋子也弄湿,甚至扫一次吐一次。
由此看来,小学生在学校打扫厕所,家长们所担心的,并不是这件事情的本身,而是基于在扫厕所背后的其它因素。如果一个孩子,在学校里扫厕所,弄得自己一身臭气,甚至连鞋子也是湿的,哪一位家长又愿意看见这一幕?
或许,有论者认为,这样的论调是对孩子的溺爱。在这里,笔者有必要提醒的是,小学生在学校打扫厕所,其实也没什么不可,但前提条件是,确保孩子们的正常学习时间,扫厕所过程中的卫生常识和劳动安全保障必不可少,这也是学校的一种责任和担当。

-
0(0%)
-
0(0%)
-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