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公共道德成为“意识”特权
(2010-08-09 08:50:30)
标签:
杂谈 |
当公共道德成为“意识”特权
◎盛克选
昨天上午,一名孕妇在南京奥体中心开往迈皋桥方向的地铁上,主动让座给一名七旬老人,然而老人又将座位让给了16岁的孙子,孕妇不满,又将座位索回。据了解,让座女子姓孙,今年27岁,已有身孕4个月,七旬老人姓李,随一家人从外地来南京旅游的,昨天上午前往火车站准备乘车回去。(8月8日《南京晨报》)
主动给老人让座,是社会公共道德,也是一种文明习惯。但我认为,当这种习惯成为他人潜移默化的力量逐渐向特权“意识”转移而抛弃道德伦理,自然而然也就被误认为对方理所应该的一种情感“施舍”。正如孕妇给老人让座是自身道德素养赋予的一种文明习惯。遗憾的是,她的行为并没有得到对方的理解与尊重,连一声道谢都显得挺为难。相反,老人把孕妇的座位又让给了16岁的孙子,看起来这位老人似乎认为孕妇让座是理所应该,甚至连16岁的孙子也理应沾上老人的“福气”。
这样的现象在生活中并不只是个例,的确有些令人眩晕。据中国新闻网报道, 8月3日上午,3日上午,石家庄环1路公交车上,一位70多岁的老大爷拄着拐杖上了车。当时车内座位已满,还有十来个人稀稀落落地站着。坐在前面的两个年轻人很有礼貌地站起来让座,谁知这位老人摆了摆手,径直向后走去。走到对着后门的一个座位前,要求座位上的女孩让座,愤怒之下直接坐在了女孩的腿上。
“尊老爱幼”是一种传统美德,但我觉得这种美德正在逐步向“意识特权”的趋向发展,年青人应不应该给老人让座?答案是肯定的。但事实上,有些老人乘坐公车上来就盯着某一个座位,而面对其他人的主动让座视而弃之,或者干脆看准“专属”座位后主动提出对方给让座,似乎这个座位就是他的专属,这般“霸座”让人难以解读。很显然,即使是一种美德,一种文明习惯,但每个人都应该理解他人的想法或难处。
实际上坐公交需求座位的不仅是老年人,其实每个人都有为难的时候,孕妇需要座位,老人需要座位,残疾人需要座位,……。然而,晕车的少男少女也需要座位,年青的病人同样需要座位,……。但有一种奇怪的现象,似乎某些老年人上车就冲着年轻人让座,甚至有时候还因年青人没有让座而令老人不高兴破口谩骂。可是,他们为什么不冷静下来反思自己本身的道德和素养,为什么不能理解他人的难处?甚至连一声感谢都显得很吝啬,这就是典型的“意识”特权。我们说,弘扬传统美德,共建社会文明。什么是“共建”?岂能把所有的压力都放在对年轻人的指责?与其过多的抱怨谩骂,不如改变自己。
笔者认为,当社会美德成为意识“特权”,善良的人性将有可能成为僵局。但是,那些“霸座”的人们,的确有必要清醒,是因为美德,是因为文明,是因为素养,才会有来自社会的尊重和特殊照应,而这种美德和文明的施舍行为源于彼此的尊重与理解。如果“意识”特权抛弃了自身的道德与文明,试问还有多少年轻人愿意给老人让座?因此,老人们看待让座问题应该多一些宽容,多一些理解,少一些指责,多一些感谢。我想,从整个社会文明的形象来看,更多的宽容与理解比“抢座”“霸座”要得体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