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与“韭菜”暖昧,生活教育面临常识危机
(2010-05-31 14:04:53)
标签:
农作物韭菜水稻四季豆莴苣青山区杂谈 |
“水稻”与“韭菜”暖昧,生活教育面临常识危机
◎盛克选
把水稻当韭菜、玉米当莴苣……昨在青山区建设一路小学,面对8种常见农作物,该校五(1)班43名学生竟无一人能认全,不少农作物还被张冠李戴。但一堂课下来,这些城里伢还真长了不少见识。(武汉晨报)
明天,就是“六一”节,翻开这几天的报纸,关于“六一”的话题正是忙得不亦乐乎。小朋友和家长讨论最多的话题是,这个节日,我应该去那玩,给买点啥好吃的,或者买点啥玩具,甚至干脆利用假期难得的机会在家怎么打游戏。在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学校教育水平也上升了一个档次。难得的假期,给小朋友自由放松心情,理所当然,本来是件高兴事儿,可是读完今天的新闻,令我大跌眼镜,心头的雅兴一时悄然而逝。
在湖北某小学,农民走上讲台将水稻秧、棉花、黄豆、毛豆、花生秧、土豆、玉米、红薯等八种未完全成形的农作物摆放在讲台上,让学生们识别并写下名称。对8种农作物,认得其中3种的学生只有3人,这已算是该班里的最好“成绩”。剩下的同学中,认出其中两种的占16人;认出一种的占15人;另有9人一种都不认识。更有甚者,把水稻当韭菜、玉米当莴苣,棉花认成四季豆,……。
老实说,小学生对生活实践的理解相当匮乏。我想,并非只是这几个学生所面临的问题,生活中,笔者也境遇过小朋友惊呼“好大一条公鸡下蛋了!”的感叹。应该说,这样的实例是当前生活教育所普遍面临的危机问题。春夏秋冬,季节轮替,开花结果。这是自然界客观规律,对小学生们来讲,看起来似乎没有必要去了解太多,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管它稻子开什么花,结什么果,饭熟了就吃嘛。
遗憾的是,这些看似常识般的自然规律正是人们融入社会生存所必须掌握的生活基础。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没有必要过度追问谁之责和机制上的讨论,因为生活教育本身就源自生活,影响的因素太多太多。之所以有这样的局面,我认为主要的原因是,城市生态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农村城市化进程不断扩张,很多地方农作物已见无踪影,更谈不上四季生长过程。客观上,整个农业生态链已经完全脱节,居民生活物资来源外地。进而,小朋友当然会把“水稻”误认为“韭菜”、“玉米”当“莴苣”,“棉花”认成“四季豆”。即使他们在书本上见过这些花花绿绿的图片,可是这些农作物真实的生态过程几乎从未见过。
鉴于现状,对于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教育话题。我认为,生活范本纳入课堂内容的同时,学校、家长有必要带孩子走出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提倡聘请草根农民走进讲堂,用最纯朴,最自然的交流方式让小学生感受生活。人们常说,生活来源于实践,没有实践就不懂得珍惜生活。与其熟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不如下乡和农民朋友一起感受汗流浃背的那份纯朴。与其整天在网上玩农场游戏,不如用自己的双手开拓一块小菜园,来一翻现实版的农场感受实践生活带来的快乐。
新闻背景:
小学生竟将棉花认成四季豆
青山建设一路小学,农业课上笑话百出
详情请看:http://cjmp.cnhan.com/whcb/html/2010-05/29/content_33731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