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遥远的王村

(2012-12-28 23:00:53)
分类: 随感

http://s13/mw690/001KYyL9gy6SWaPGsi0ec&690

(当年王村公社和王村镇人民政府所开具的两封介绍信)

网上,偶然间看见一位同行写到我与王村的故事,颇有感慨。

那是一次在京培训,吃完晚饭,几个人一起散步,其中有一位湖南的同行,聊起来,我说在湖南曾待过两个月时间,还详细地描述湘西的秀美,给他留下印象。回去后,那位同行写下那次谈话,发到网上。看着朋友的短文,又勾起了我对往事的回忆,马上拿起电话,拨通王村满意的电话。

湖南人嗓门高,满意几乎喊着跟我聊。其实,类似的电话,隔几个月打一次,这种湘西情结,并没有因岁月的流逝而消减。

王村,地处湘西,有2000多年历史,曾是湘西土司的驻地,古朴的名字,听上去乡土味十足。可现在改成芙蓉镇了,是因为在那里曾拍过电影,是刘晓庆和姜文主演的《芙蓉镇》。当地为开发旅游资源,将赋有历史厚重感的地名改成今天的样子。也不知那里的人是否后悔,反正各种标识里已难觅王村了。

与王村结缘,是因为曾在那里生活过一段时间,那里的人和事都深深地印在脑海中,从此便开始关注湘西的人和事。

1984年春节刚过,天气还寒冷刺骨,开学没两天,学校要组织去湘西采风。听到这消息,同学们异常兴奋,抓紧准备行囊。

出发是在一天傍晚,北京站月台柔和的灯光下,挤满了人,因为要乘坐赫赫有名的“1次特快”(北京开往长沙),每个人都激动不已,期待着开车的那一刻。

列车缓缓移动,我们汉语系两个班九十名同学,全部在列,几乎坐满了一节车厢。列车开动,随车轮的滚动,有人唱起“车轮飞,汽笛叫,火车向着韶山跑,穿过峻岭越过河,欢乐歌声穿云霄……”这是那个时代的流行歌曲,大家耳熟能详,)众人附和,歌声随列车的奔驰而更加富有节奏,大家的情绪也愈显高昂,一首接一首地唱着,其间打水、扫地等学雷锋做的事,同学们抢着干。唱累了、闹够了,晚上需要休息,男同学让出座位,拿出学校发的蓝色塑料布,钻到座位底下,伴随着隆隆的轰鸣声进入梦乡。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长沙火车站是全国第二大站,既是去韶山的中转站,又是毛主席家乡的站,因此名气很大,许多乘客把上面带有钟表的候车楼,作为背景拍照,我们也不例外,我就拍有一张小小的黑白照。在长沙停留几日,参观岳麓山、橘子洲头、湖南省博物馆等地,第一次见到在历史书上记载的马王堆汉墓,看到了著名的女尸。几日后,怀着激动的心情,奔往韶山。去韶山的人特别多,在上火车时,我和同学愣是被挤散,到车上串好几节车厢才碰到。

那个时代,每个人内心都充满着红色记忆,感悟着所受教育和实景的对接,尽管韶山的气温达到零度,寒冷和潮湿丝毫没有影响大家火一样的热情。

实习的任务是搜集土家族民歌,目的地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永顺县。出发前,两个班分成四个组:一班到和平公社,被称作和平组;二班到对山公社,称作对山组;两班部分学生拼成一个组,到王村公社,叫王村组;因种种原因,留永顺县城的被同学们戏称为“老弱病残”组。

我和二班的群同学任王村组的组长和副组长,带领二十几名同学,从永顺县城出发,乘汽车走山路,颠簸三个多小时,到达百余里外的王村镇。出发前,带队的领导千叮咛万嘱咐:要和当地干部群众搞好关系,注意安全,管好同学。还特别交代,不能搞对象。我带着介绍信,跟当地对接。县里事先也给王村打去电话,住宿安排在镇上一个叫“酉水旅社”的小旅馆。那是一处二层的木制小楼,面积不大,全部被我们包下,文管所还雇一位四十多岁的土家族大嫂,负责做饭。

枕河而建的王村镇有条石板街,青石铺就,穿镇而过,经岁月的磨砺,早已高低不平,行人经常踩到的地方,光滑得像面团一样,走在上面,仿佛在穿越湘西千年的历史长河。石板街的两侧,为土家族特有的木楼和吊脚楼。路边有处泉,渗出的水流很缓,古镇上的居民大多吃那里的水,我们也不例外,经常替那位大嫂到泉边排队挑水。

石板街不到一公里长,一头通向镇边的酉水河,岸边码头的几十级台阶上,常能看到脚夫从船上卸货、挑担的场景,和电影中的镜头没什么区别。河对岸是古丈县,不远处有火车跨河而过,很多永顺人趁着没火车通过时,从铁路桥上步行去古丈。另一头通向镇上小广场。说是广场,其实就是一片空地,由各式店铺半和一个长廊围拢而形成,供四方八地的山民赶场(当地人把赶集称作赶场)用,这片空旷的场地,承担赶场的使命少说也有上千年的历史。

每逢日历上带有1、6、9的日子,是王村的集市,十里八村的山民,背上背篓,翻山越岭,到镇上来赶场。他们背来采摘的山货和自家做的食物,到集市上交换,换去生活所需。

隔几日,便会有一次赶场,广场上顿时会热闹起来,我们喜欢去观看土家族山民交易的场景。偶尔,买碗米粉尝尝,一碗两角钱。湘西的米粉白白的,又滑又嫩,吃起来爽口,只是汤汁里辣椒多了些,不喜欢吃辣子的人,一下难以适应。

电影《芙蓉镇》的拍摄,是我们离开两年后的事,刘晓庆扮演“胡玉音”所卖的米豆腐,原本就有,只是没有这样称呼,是拍摄电影后叫开的。米豆腐的历史少说也有上千年,那里也没有什么专属名称,大家统称为“米豆腐”。

酸中带甜的柚子,汁浓爽口,可扒皮相当费劲,我们用半生不熟的湘西话,跟老乡买,那时的人没有经过什么市场经济的历练,基本不讲价,说多少是多少,一个柚子两角钱。老乡觉得赚了,我们感觉物有所值。

早春为枯水季节,一条小河从古镇南边流过,涓涓细流,汇入酉水。河床中水流的宽度,可迈步跨过,对岸高地上,有个六角亭,亭中竖立着一个比大碗口还粗的六角铜柱,上面镌刻着古代湘西土司制度的珍贵文字,系国家级文物。王村为秦汉时期酉阳城保留下来的一处活化石,水路上可通川黔,下可达湘鄂,史称"酉阳雄镇"。公元940年,楚王马希范与溪州刺使彭士愁打了多年,未分出胜负,只好媾和,结盟分治,隧动用5000斤铜,铸造铜柱为证,称作“溪州铜柱”。我们在的时刻,铜柱无人看管,可以近前抚摸,观看上面的文字。

紧邻石板街的酉水旅社,为一处木制小楼,外面黑黑的,也有些岁月了。上下楼或在楼板上走动,会发出“嘭嘭”的响声。二十多同学,住满了楼上的两个大间。木板隔墙并不严密,隔壁说话能听得一清二楚,谁有事,喊一声即可。

睡觉没有床,楼板就是床板,晚上寒风飕飕,还有老鼠捣乱,因怕被老鼠啃噬,很多人睡时将头蒙上。有时半夜睡着睡着,突然听到有人喊:“老鼠,从我头上跳过了。”闻此呼喊,顿感毛骨悚然。

外面的人很少到镇上来,当地人过着自己慢悠悠的生活。一群陌生面孔的出现,给平静如水的古镇带来一丝波澜,镇上的居民惊诧地审视着这群从行为,到装束、语言、行动都有别于他们的山外来客。开始,怯生生地打量,后来主动接触,给我们唱民歌,记得一个村干部恳切地对我们说:“你们从北京来,请给党中央和毛主席捎个信,请他们放心,我们会好好地生活的!”

闻听此言,面对如此的坦诚和信任,再想想自己的身份,我们真不知该说什么好,只是感动,同时内心也难免会产生“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的感觉。

http://s10/mw690/001KYyL9gy6SWaRykGZ39&690

(在王村公社搜集整理出的一本民歌和介绍信)

土家族的民歌种类繁多,有劳动歌、仪式歌、盘歌、上梁歌、苦歌、情歌、哭嫁歌等几十种,那里的人几乎都会唱,随口就来,唱民歌简直就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特别古老的需要老年人来唱,最让人感兴趣的是情歌,异常丰富,分:初恋歌、热恋歌、接郞歌、送郎歌等,一般是表达男女追求爱情的意思,间或也有为爱情而抗争、爱慕偷情之类的内容。那时的我们,好奇心极强,对什么都怀有新鲜感,山民唱到情深处,本以为他们会难为情,但没看出什么不好意思的感觉。

幽暗的烛光下,老人们依依呀呀地唱,声音原始而苍凉,腔调凄婉,演绎着湘西古老而浓郁的遗存,虔诚的我们用文字记录在小本上,限于条件,其唱腔、韵律、声音还是没有办法存留下来。老人们一首接一首地唱,其投入的样子,不像是应邀给我们唱的,倒像是他们自己在诉说。老人随口而出,是娘胎里带来的,是耳濡目染。在他们面前,我们反倒成了呀呀学语的婴儿,对原本属于他们的民歌,感到新鲜的同时,需要体会其歌声中所表达的意境,并要认真地咀嚼,去体味这些老者的内心世界。

土家族情歌听起来确实优美,意境深远,也在深深地感动着年轻的我们:

“桃花开,梨花开,阿妹归去何时来?有人来往传个信,没人来往托梦来。”

“妹有心来郎有意,不怕山高水又深。山高自有人开路,水深自有船来行。”

那时,孕育土家人多彩民歌的山山水水,尚处于原始状态。漫山遍野生长着茂密的森林,曲折的山路逶迤穿梭,行走其间,仿佛人也融入了绿色之中。小溪从山岗上跳下,如白色缎带,商量好了似的,汇集到酉水河中。吊脚楼矗立河边,暗暗的色调,彰显庄重和沉稳。不远处,舒缓的山岚在飘逸的云雾中,露出尖顶,远远望去,如同一幅水墨画。

白天,同学们爬山涉水,深入到各队去搜集民歌,晚上回来伴着蜡烛要整理。乡下不通电,又多阴雨,每人配带雨靴、手电、蜡烛等,风雨无阻。至于工作压力,没觉得有多大,更多的是出于好玩。

http://s11/mw690/001KYyL9gy6T0xxGIsyba&690

(当年我手绘的一张王村公社地图)

为开辟新战场,我、那芸(老师)、老朱、小蒋、锡刚、童古、潘塑、菊生等人,按地图所指,翻山越岭,计划到科皮村去搜集民歌。我们吃过早饭便上路了。一路走来,山色变幻,河水清流,杉木林岗,美不胜收;放眼望,竹林翠海,随风摇曳,目不暇接。可能是对周围景色太过于专注,在一个岔路口,我们走错了路,多走几里冤枉路,等真正摸到科皮村时,已过正午,人困马乏,饥肠辘辘,顾不得找什么村干部,路边就近敲开一户人家的门。

一名土家族女孩,好奇地打量着几个陌生人。听了介绍,她笑盈盈地将我们迎进门,让大家先坐下,转身动手做饭。她说等吃完,会叫村里会唱民歌的人来。

女孩叫满意,是家里的独苗,说话办事利落,笑声爽朗,完全不像山里人腼腆怯生的样子。满意的父母都是六十多岁的人,家里的主要农活均由满意来承担,平时种田,农闲时还要到山上去砍树,然后扛着送到酉水河里去放排。

满意从火塘上取下悬吊着的土家腊肉,要给我们吃。腊肉上熏垢挂得厚厚的,毛茸茸的,乍一看,难有食欲。可刮去表层,暗红色的肉质显露出来。用腊肉炒青菜,味道十分鲜美。这些食物,平时他们也舍不得吃,逢年过节才能吃上一口,却拿来招待我们。从她的举止,我们感受到了爽朗笑声背后那颗善良的心。

满意用土家人特有的热情招待我们,吃好饭,她急着联系村里的老人。几位老人被请到她家,为我们唱民歌,听到晦涩处,她充当翻译,那凄婉的歌声充满了土家人辛酸的往事,也让那特有的音调,铭记在这群远道而来者的心中,可惜没有录音机,只能记下文字的内容。一下午时间,各类的情歌、上梁歌、叙事歌、苦歌等记下半本。

太阳快落山时,我们要告辞,满意脸上流露出少有的不悦,她让大家住下来,说晚上还可以再叫来几位老人唱歌。见她如此执拗,我们觉得机会难得,便同意了。晚饭后,大家围坐在火塘旁,借着昏暗的灯光,直唱到深夜……

她有个好朋友叫归归,两人一起长大,形影不离,无话不谈。夜深了,山村静悄悄的,满意带着女生,去归归家住。我、张洁、老朱、小蒋等人挤在一张大床上过夜。

从不相识,到友情渐浓,大家为结识这样一个山村女孩而高兴。满意家吃水要到一里外的山泉去背,我们也想帮帮她,跟着去背水。杉木桶有一米多高,一桶水足有六七十斤重,我们身体最棒的朱同学试试,背起来也挺费劲,可满意却轻松自如。

满意听说我与她母亲同姓,按照当地的习俗,她称我大表哥。

两天的搜集,让我们收获很多具有地域特点、原生态的、在其他村难以听到的民歌,同时也认识了满意和归归两个山区的小姐妹。临别,沿着蜿蜒的山路,她俩将我们送出好远,大家相约日后王村见。

没过几日,赶场的日子到了,她俩也赶十几里山路,来王村看望我们。一对山区的小姐妹,和远道而来的一群学生如此这般地成了好朋友。每次来,同学们都会留她俩吃饭,有时还住下。酉水旅社里,经常会飘出欢快的笑声。后来,还有几个同学到科皮去采风,像投亲戚似的,直奔满意家。

面对浩若烟海的民歌,同学们近两个月的搜集采风,仅是冰山一角,尽管每人记满厚厚的几本。终于,我们要返回永顺县城与其他组汇合休整,从而结束实习采风。满意和归归赶到王村相送,一种离别的情绪笼罩在每个同学的心头,大家一商量,凑钱买了那个时代特有的礼物——每人一本影集,送给她俩作纪念。

永顺的休整,是对搜集到的民歌进行整理和总结,忙碌几天,即将踏上返回的路程,可谁也没想到,在即将离开的前一天,满意、归归又坐三个多小时的班车,赶到县城相送。他们的突然出现,深深地感动着我们,也让其他组的同学们羡慕不已。当汽车发动的那一刻,望着徐徐离开的班车,她俩不断地招手高喊:“回去不要忘记我们!”

一个人对一个地方的印象,总会因人、因事或因景而形成。好也罢、赖也罢,情愫往往是深藏心底,越久远,越像古董一样地珍视。在这漫长的过程中,回忆会变成果实,岁月会变成充满褶皱的巨手,慢慢地剥去艰苦的外壳,留下浓缩收紧了的美好内核。

“回去不要忘记我们!”一晃三十年过去,那群年轻人也纷纷开始迈入中年,其间经历各自的风雨,而无论时光如何流转,那句话仿佛犹在耳畔。开始几年,与满意尚有书信往来,后来失去了联系。

几年前,借一次同学聚会之机,我让湘西的同学帮助打听满意的下落,他发动好多力量,费尽周折,终于拿到满意的电话。同学告知的那一刻,我兴奋不已,立刻拨通了她。那头,一个中年妇女的声音传来:“大表哥,还好吗?我在广西打工。”

一句“大表哥”,叫得人心潮澎湃。

“你境况如何?” 我问。

“不太好!”电话那边回答。

问及家里情况,她说,她家后来从科皮搬到了王村镇,新盖四层小楼,养育四个子女。

“我能帮你些什么吗?”

快人快语的满意说,能否给她儿子小向找点事做。据满意讲,小向学过厨师,主要是在厨房配菜。撂下电话,我陷入了沉思,几十个春秋岁月,让很多事情都发生了改变,包括我们的期许。按照小向的特长,我们马上联系,找到一个做厨师的活儿。

接小向那天,在火车站的出站口,我望着穿行而过的人流,内心充满着幻想:孩子会长什么样?有他妈妈当年的影子吗?

一见面,注意力更多是放在孩子的长相上,主要是与他妈妈像不像,似乎这是久远的一种等待,需马上印证的一道手续。小向个子不高,人也很单薄,话语不多。也可能是初次见面生疏的缘故,他拿出满意捎来的广西特产木瓜,还有亲手绣制的三双鞋垫。望着这满是温情的针线图案,一种感激之情油然而生。吃过饭,带小向到商场,买几件衣物和背包。小住几日后,小向要去打工了,我们叮咛他好好做,挣些钱贴补家。那是一个度假山庄,远离城市的喧嚣。做了一段时间,由于饮食不习惯等原因,小向还是没有坚持下来。

电话里,满意的嗓门还是那么高,浓重的尾音拉得很长。她多次邀请我们再回湘西,说实话,我们也很想去看看湘西的变化,看看王村和满意。可事务繁忙,几年下来,终未能成行,计划一拖再拖,似乎成了一个遥远的梦。

其实,王村的遥远,并非是距离,而是时间上的。如今,早已人到中年的满意,经历了那么多的事,不知还有多少当年将一群陌生人迎进家门、热情款待、帮助搜集民歌、欢声笑语时的影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敬畏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