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招行发布一闪通抢占近场支付阵地

(2014-12-28 11:43:52)
标签:

it

分类: 科技
招行发布一闪通抢占近场支付阵地

 

    近场通讯(NFC)技术从出现到现在已经超过10年,原理是通过设备之间的无线通讯信号实现通信,这不是一个新技术,信号传统也不通过互联网。早在多年前人们就发现这项技术可以应用在支付上面,用户可以用带有支持芯片的手机完成支付,比任何信用卡和第三方支付更加快捷,方便。

 

    NFC在支付上的应用,前些年一直没有得到很快发展,原因是技术标准不统一,此外缺乏对其进行支持的硬件设备。不过,目前这两个障碍已经解决,除了技术标准已形成规范外,支持NFC的智能设备也已达到了很庞大的数字。日前,招行率先推出NFC支付产品一闪通,开始强力抢占这块地盘。

 

    一闪通的发布具有标志意义,因为之前的NFC通讯大多聚焦在门禁卡,公交一卡通等类目,涉及更大金额的支付,就需要通过重重验证以保障支付资金的安全性。NFC支付这种更为快捷的支付方式的推出,技术成熟与否只是必备条件之一,安全性则是更重要的条件。招行率先推出这项服务,体现出他们在技术上和安全上做出的充分准备,以及锐意开拓新领域的决心。

 

    招行一闪通的特点是程序简化,方便快捷。当用户在外进行小额消费时,首先将设备对准接收设备,听到设备提示音后即可在手机上输入密码验证完成支付,整个过程只需两步。在招行ATM机上存取款,也可以遵循相应流程,不必再用借记卡插进去在屏幕上进行操作,非常方便快捷。未来如果在运营中积累足够的经验,把安全环节做细做好的话,像刷公交卡一样仅刷一下就完成支付,对用户而言也是更方便快捷的一个支付场景。

 

    不过在现阶段,安全仍是首先要考虑的事情。招行与OPPO和华为等公司合作,从芯片到软件设置了一套严密的安全防范机制,确保用户资金安全。招行为OPPO出产的手机中内置了独立于操作系统之外的加密芯片,内置加密令牌,使得用户的资金账户信息不存于本地,丢了手机只需打个电话就可立即暂停服务,拿到手机者无法对此进行破解,这是最高等级的金融安全技术。

 

    尽管安全做到如此地步,这对于金融机构而言也是个新业务,安全上仍不可大意。之前各大巨头迟迟不愿进入这个领域的原因,就是谁也不想抢先一步当做试验的小白鼠。而在移动支付渐趋火热的当口,再站在外面官网,则很有可能会失去市场机会。当你把一切都看明白的时候,机会也就没了,于是多年来一直实行业务前突战略的招行出手了,在同行业内率先推出这一业务。

 

    今年双12支付宝砸下大笔金钱开展市场推广活动,此举不管效果如何,应该都会将本已火热的移动支付市场进一步催热。如今支付宝正在努力将支付做到淘外交易场景,采取地推的方式占领杂货店、烟酒店、超市等交易环境,这对于其他从事支付业务的公司来说是个值得警觉的信号。在线下支付这块,支付宝并不像线上电商一样占有太大优势,总体来说大家的起点并不相差太远,在线下支付这块仍存在很大的机会。招行选择双12临近之时发布一闪通,相信就是看到了这一点。

 

    招行一闪通目前仅支持1000元以内零钱无密码支付,也不支持一部手机绑定多个NFC支付账号,安全稳定是金融业做产品的底线,并不会为了业务进展快而放松警惕。对于用户来说,NFC支付的便捷性是会收到影响的,但对理性用户而言,这无疑能在心理上获得极大的安全保障。此外,招行在线下支付终端POS机这块,也投入了大量资源,目前已有360万台可支持NFC的POS,数量还在有序健康增长中。支持招行一闪通的设备,目前有OPPO、华为、三星等,今后还将大面积铺开,扩展到更多机型。

 

    一闪通这个业务推出后,意味着银行业无卡化时代开始到来,今后如形成用户习惯,普通人在消费生活中可不需要任何卡片,对账单这些东西更用不着,会极大降低银行业运作成本,并方便用户的日常生活。

 

    身处在移动互联网的这一代人,对方便快捷的要求,对低成本交易的需求,使得作为传统金融业一员的招商银行,也随着用户普遍需求适时调整了发展策略,在坚持安全可控这个金融业本质理念的基础上,开发出创新性服务,满足人们的普遍需求。

 

    未来的移动支付市场,不应该再像PC支付一样出现一家独大的场景了,应该有众多创新性的玩家积极参与进来,这个市场会精彩纷呈,各种创新应用层出不穷。当然,再过几年回过头来看,应该能体会到今日招行一闪通率先发布的重大意义。这个产品会做出示范效应,让更多有能力的公司加入进来,共同促进移动支付的繁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