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现挤兑?工行北京\武汉\上海\杭州出现故障,ATM与网银无法使用,难道爆发危机了?
(2013-06-23 12:56:51)
6月23日上午,多地工商银行系统柜面取款、ATM、网银等均被告知出现故障,目前已有上海、北京、武汉等地用户报告无法正常使用。
工行总行新闻处负责人对新浪财经表示:“6月23日上午,中国工商银行部分地区因计算机系统升级原因造成柜面和电子渠道业务办理缓慢,目前业务办理已经全部恢复正常。工商银行对因此给客户带来的不便深表歉意。”
一般计算机系统升级都在凌晨进行,很少会营业时间升级,那不等于自杀吗?如果是计算机系统升级出现故障,那应该是所有工行系统都出现故障,而不是局限于几个城市.银行是全国联网的.
而工行正是21号借出大笔资金的银行,6月21日一开盘就有出借资金,而且利率都比较低,市场情绪明显得到平抚。隔夜拆借利率像过山车一样回落495基点。这正是工行被强令借出资金.在经历了连续多日的钱荒之后,银行已经开始反省自身的资金结构和现金流管理。
某股份制商业银行昨天下发通知,要求各分行7月5日前尽量避免大额走款,即起走款达到或超过3000万元,必须经报批到分管行长层面方可放款。与此同时,该行也开始清理月内到期资产业务,确保不出现同业违约情况。全面暂停所有同业资产业务、部分套利业务。
这种“借短炒长”的模式运行起来难度就是短期资金一定要跟上,不能出现流动性缺口。银行必须保证每个月都能借到钱还上个月借的钱的本金,不然就会产生兑付风险。
当然这种资金并不是一一对应的,而是一个池子的概念。
对于银行来说这种期限错配可以带来可观的利润。
举例来说,如果是存款资金,那么1年期利率才3%。如果是通过拆借市场,银行借钱的成本大概在5%左右。而银行贷款放出去,很多都给了房地产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综合成本都在10%以上。中间差价则变成了银行的利润。
这种“借短炒长”的业务模式近几年在银行大肆扩张,期限错配现象日益严重。一旦银行流动性管理出问题,借不到钱了,那么资金链就会出现问题。
这就是类似庞氏骗局,一旦挤兑,就完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