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常无名:帛书本常作"恒"。"道"永远是没有名称的。朴:质朴。这是用来指称"道"的。"天下莫能臣:臣,名词作动词用,"使?
.为臣"、"使?
.服从"的意思。天下没有能使它服从的。反过来理解,"道"就是天下的王,王当然不可臣服。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自宾:自将宾服于"道"。宾,宾服、服从。如果王能够行"道",天下所有(人)物都会自然而然臣服于大王,有点像以德教化,四夷来服的意思。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民莫之令而自均:人民没有令它均匀,它却自然均匀。老子认为"道"的动用是均调普及,具有一种平等精神。天上下雨,不用人们苛求,它自然而然地均匀分布,如果你拉长时间段(50年就够了),降雨的分布是很均匀的。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始制有名:始,指天地万物的开始;制,作的意思。始制有名,万物兴作,于是产生了各种名称。止:界限、限度。可以不殆:帛书乙本"可以"作"所以"。老子说过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不可过"止",不可过中,知道"止",任何时候都不会危险,殆就是危险。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这句是以江海比喻道,以川谷比喻天下万物,说明道的统领性,意即:"道"为天下所归,正如江海为一切小河流所归一样。不管你做什么,都要守住这个"止",再大也不能大过"止",就好比大地上的河流在大海面前都显得渺小,河流最终都要流入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