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仙芝小勃律之战考证(原创)

(2012-11-15 10:27:56)
标签:

杂谈

 

高仙芝小勃律之战考证

高仙芝小勃律之战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战争,足以媲美汉尼拔和拿破仑翻越阿尔卑斯山,前者的行军路线和战斗阵地都在平均海拔4千米以上的帕米尔高原上,而后者只是翻越了阿尔卑斯山,从未在阿尔卑斯山区展开战斗。哈尼拔只是在山南高卢遭遇了小规模的抵抗。小勃律之战创造了人类高山战役的记录,至今从未有其他军队打破。不仅如此,小勃律之战历时近半年,其间高仙芝如何克服后勤和高原反应也是千古之谜。而有关小勃律之战的行军路线也扑朔迷离,众多外来与音译地名使人无所适从,从未有过详细的考证。本文将对这些地名一一考证。

高仙芝出身于将门之家。父亲高舍鸡,起初以将军在河西(指河西走廊及湟水流域)从军,后立军功,官至四镇十将、诸卫将军。高仙芝姿容俊美,善于骑射,骁勇果敢。其父仍以其“儒缓”而担心。少年时随父至到安西治龟兹,今新疆库车东郊皮朗旧城 ,因父有功被授予游击将军。二十余岁时即拜为将军,并与父班秩相同。高仙芝先后在安西四镇节度使田仁琬、 盖嘉运手下任职,未受到重用。后来夫蒙灵詧 担任节度使时,发现了高仙芝的才干,从此不断提拔重用。到了开元末年,高仙芝已官至安西副都护、四镇都知兵马使。

开元年间,唐朝国力空前强盛,史称“开元盛世”。国力的增强,使唐朝的军事实力也随之增强,唐在与吐蕃的战争中也逐渐占有优势。这一时期,唐朝在西域的战略主要是依托安西、北庭(治金满,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所辖各军镇,号令当地土著,或攻或守,不断巩固和扩大控制区域。吐蕃起初是和后东突厥汗国及突骑施等(主要是和后者)联盟,同唐军多次较量,争夺的重点在安西四镇及北庭一带。后来东突厥及突骑施衰落后,唐蕃争夺的重点逐渐转移到葱岭(今帕米尔高原)以南地区。

葱岭上有两个国家,即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西北部,都城孽多城,今吉尔吉特)和大勃律(今克什米尔中部一带,都城巴勒提斯坦)。小勃律原为唐属国,是吐蕃通往安西四镇的交通要道。吐蕃赞普把公主嫁给小勃律王苏失利之为妻,小勃律国遂归附于吐蕃,吐蕃进而控制了西北各国,因此“西北二十余国皆臣吐蕃”,中断了对唐朝的朝贡,唐几任安西节度使田仁琬、盖嘉运、夫蒙灵眢数次派兵讨伐,因地势险要,加之吐蕃进行援助,皆无功而反。

天宝六年(747年)三月,唐玄宗下制,以安西副都护、都知兵马使、充四镇节度副使高仙芝为行营节度使,率军万人,征讨小勃律由于这次行军要翻越葱岭,所以高仙芝在出征前做了充分的准备。

待一切准备就绪,便率部从安西出发,一路西行,十五日至 拨换城(今新疆阿克苏)、又经十余日握瑟德(今新疆巴楚)、再经十余日 疏勒(今新疆喀什)。从喀什开始翻越葱岭。经过二十余日的艰苦行军,唐军到达了葱岭守捉(今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然后再次向西,沿兴都库什山北簏西行,又经二十余日到达播密川。唐军继续前行,再经 二十余日 到达特勒满川(今瓦罕河)。至此,唐军经过 百余日的跋山涉水,于同年六月完成了第一阶段的行军。

    

 塔什库尔干位于叶尔羌河谷地,也就是今天新藏公路所经地,高仙芝的第一个目标是连云堡,也就是克什米尔的兰加尔Langar,这是吐蕃从洪扎河谷翻越伊尔沙德·乌云(Irshad Uwin)山口进入瓦罕河谷地的第一个据点,从连云堡往西北然后折向东北即可进入古代丝绸之路南路必经的瓦罕谷地,这也是新疆和阿富汗、克什米尔最终要的战略通道。玄奘、法显等高僧都是走的这条路,这条路是最轻松的东进新疆之路,谷地内气候温和,适合大部队和商队通过。是兵家必争之地,天宝初年被吐蕃占领,吐蕃非常重视这条谷地通道,派大约1万名士兵扼守。由于吐蕃占领了瓦罕谷地,唐兵不能走瓦罕谷地到达连云堡,必须绕道五识匿国。五识匿国就是shignan。也有的只叫识匿。识匿国的覆盖范围在瓦罕谷地以北,巴达克山以东,播密川以西。吐蕃通常翻越识匿国,北上翻越阿赖山到达突厥人的牧场费尔干纳盆地。早期吐蕃和突厥人联盟,经常走这条路线。虽然吐蕃占据瓦罕谷地,但是吐蕃很少向塔什库尔干出击,因为唐朝的葱岭守捉(守捉,一种驻军级别的称呼)就在塔什库尔干。双方是对持状态,双方都无法把对方消灭。

  第一个争议比较大的地名使播密川,应该是大帕米尔河,大部分描述小勃律之战的文章都简单地说播密川是喷赤河上游,实际喷赤河是过了大概300公里之后大拐弯之后才叫喷赤河的。喷赤河上游有两条源头,一条是大帕米尔河,另一条是瓦罕帕米尔河。 播密应该是帕米尔pamir的音译,按照唐朝的发音,近似于播密。

在播密川北上绕五识匿国的外阿赖山沿山间谷地到达特勒满川。旧唐书记载仙芝在此分为三军:使疏勒守捉使赵崇玭统三千骑趣吐蕃连云堡,自北谷入;使拨换守捉使贾崇瓘自赤佛堂路入;仙芝与中使边令诚自护密国入,约七月十三日辰时会于吐蕃连云堡。要确定特勒满川的位置很简单,在这里高仙芝将大军分为三部分,显然是一个三叉路口,瓦罕谷地内满足这一条件又离连云堡最近的只有图中标注特勒满川的地方,只有这个地方,对岸是平川,其余都是高山。高仙芝部队的行军路线为黄线,赵崇玭行军路线为红线,贾崇瓘为绿线。

之所以分兵三路是因为山地行军,一路兵马行进速度慢,容易被分割包围。同时考虑到连云堡的吐蕃军队受攻击的残部可能南撤,特派贾崇瓘自赤佛堂路堵住吐蕃南撤路线,黄线就是赤佛堂路。北谷就是沿特勒满川北岸的路线,谷底平坦,所以3000骑兵走这一条路。高仙芝本队的走的是特勒满川南岸的路线。护密就是特勒满川南岸的国家,玄奘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从此又东北山行五百余里至达摩悉铁帝国(亦名护密也)。国在两山间临缚刍河。出善马形小而健。俗无礼义性暴形陋。眼多碧绿异于诸国。伽蓝十余所。昏驮多城国之都也。中有伽蓝。此国先王所立。伽蓝中石佛像上有金铜圆盖。杂宝装莹。” 达摩悉铁帝是波斯语Dar-i Mastuj的音译,今天仍有Mastuj这个地名,就在图中坦驹岭西南边。

 

赤佛堂是个从未有人考证过的地名,高仙芝从这个地方班师,因此这个地方必然有条路通向小勃律的都城吉尔吉特,并且应该有佛像,因为赤佛堂是很汉语化的地名,很有可能是当地有赤佛,也就是金佛而起的地名。玄奘的大唐西域记里记载昏驮多城有金佛,但是昏驮多在偏西位置,离特勒满川大约150公里的地方,高仙芝不可能向西绕那么远,高仙芝班师还要重回连云堡和监军边令诚汇合,自然会走一条比较靠近连云堡的路,昏驮多离的太远了。并且吉尔吉特以北的山路基本都指向坦驹岭附近的巴罗吉勒山口,赤佛堂很有可能在坦驹岭北面的山谷里。再有就是贾崇瓘走的赤佛堂路不可能向特勒满川西走,那样离连云堡越来越远,贾崇瓘很有可能绕道连云堡背后翻越伊尔沙德·乌云(Irshad Uwin)山口进入瓦罕河谷地,从东面发起对连云堡的攻击,也有可能防止吐蕃余部受到攻击后自伊尔沙德·乌云(Irshad Uwin)山口返回洪扎河谷向吐蕃通报敌情,不过这条路要翻越数座大山,应该比翻越坦驹岭还要困难。可能贾崇瓘的士兵畏惧翻越高山而没有到连云堡汇合,这可能也是为什么高仙芝在翻越坦驹岭的时候会考虑到士兵有可能不敢下山的原因,因为贾崇瓘的士兵已经开了先例。

 连云堡基本可以确定就是Langar,因为连云堡下为婆勒川,在唐代汉文文献中,瓦罕帕米尔或者说瓦罕河被明确地称为婆勒川(《旧唐书》卷104:3204;《新唐书》卷135:4577)。 婆勒川是Baroghil的音译,ghil是波斯语“川或者山”的意思。连云堡应该在巴罗吉勒山口附近。瓦罕河是喷赤河上游南源,瓦罕河谷地(注意,并非瓦罕谷地)唯一比较大的适合囤积兵马的地方且靠近罗吉勒山口就是langar,吐蕃在此驻兵大约1万。

高仙芝在大破连云堡后进军坦驹岭。坦驹岭基本可以确定是Darkot Pass,之所以从连云堡绕回来走坦驹岭,因为连云堡南经过伊尔沙德·乌云(Irshad Uwin)山口然后往小勃律的洪扎河谷也就是下图的红线,是被吐蕃人占领的无法通过。坦驹岭北面的巴罗吉勒(Baroghil)山口则是翻越兴都库什山最重要的山口,翻过坦驹岭就可以沿吉尔吉特河南下然后东进到吉尔吉特,也就是小勃律的都城孽多城。而赤佛堂南面的山口很少有人翻越,因此基本可以断定坦驹岭就是Darkot Pass。

黑线是吉尔吉特河,也就是高仙芝下坦驹岭以后的行军路线。阿努越城历史上从未记录,根据高仙芝的行程,阿努越城大约距坦驹岭3天的路程,从阿努越城到吉尔吉特骑马大约1天的路程。吉尔吉特河在拐弯处形成了一个比较大的河谷,地势低,平地面积大,再根据距离,阿努越城应该在吉尔吉特河拐弯处。

 高仙芝在占领孽多城后火速派出席元庆北上至图中红线拐弯处斩断藤桥,洪扎河在此处一面为高山,一面为悬崖。桥断则路不通。吐蕃就无法向吉尔吉特出击。高仙芝平定小勃律后,西域大震,拂菻、大食诸胡七十二国皆震慑降服”,之后在天宝九年,高仙芝再度出兵,这次高仙芝不需要绕道五识匿国,因此速度很快,十一月出兵,三月就抵达更远的大勃律,平定大勃律。唐朝在西域达到巅峰状态。唐朝还占领了连云堡和瓦罕谷地,阻断吐蕃北进之路,直到安史之乱后吐蕃才继续获得连云堡和瓦罕谷地的控制权。而大食也就是阿拉伯则没有翻越五识匿国的外阿赖山,一直没有进入瓦罕谷地。

 后勤问题是个迷团,高仙芝大军历时超过百日的行军,且都在崇山峻岭之间,后勤问题如何解决。连云堡可能提供了后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