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道德经第六章和第七章解析

(2013-02-24 21:09:57)

6、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这句是道德经里最好理解的部分,也是原始人对生殖现象的崇拜,牝就是女阴,女阴的形状像个门,又像个山洞或者深谷,一切动物和每一个人都出自女阴中或雌性阴户中,这就是天地的根本啊,虽然看起来像个洞,是空虚的,却产生连绵不绝的生命,如果能善加利用,怎么都用不完。延伸开来,空虚是万物之源,因为空虚,故而不绝。

 7、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天地为什么能够长久?天地是最无私的,它们不是为了自己而生存(以其不自生),它们就好像是为了资助万物而生存的。天滋润万物、普照万物,地承载万物、孕育万物。如果是为自己的存在着想,必定不愿意如此付出。而正因为毫不考虑自己,所以反而能够长生不老。

    圣人也应该学习天地,把自己的一切置身事外,不考虑自己的安危和生存,这样才能够长久,这并非天地无私,圣人无私,这是说天地无私才成其私,无私是大私,大私就是无私。

  大唐名将郭子仪和李光弼就是无私和自私的最佳例子。在唐朝平定安史之乱的功臣中,有两位杰出统帅、宰相——郭子仪和李光弼,前后都曾经出任朔方(即灵州、灵武,今宁夏吴忠市)节度使,他们二人原来都是朔方节度使安思顺朔方军的部将。历史上郭子仪名气比李光弼大,但是,论战功、论军事才能,李光弼要胜过郭子仪。李光弼是平定安史之乱的主帅,《新唐书》评论,李光弼“与郭子仪齐名”,“世称‘李郭’”,论战功李光弼则是唐朝“中兴第一”,是“再造唐朝”的第一功臣。

   然而后世,很少有人知道李光弼,李光弼也远不如郭子仪家族昌盛繁荣。

   问题就出在宝应2年761年,宝应元年,朝廷以李光弼平定安史之乱之功封临淮郡王,驻地徐州,明升暗降,李光弼兵权被夺。宝应2年,吐蕃乘虚攻入关中,占领长安,唐代宗出逃陕州(今河南三门峡市),急忙诏李光弼和郭子仪奔赴陕州救驾,李光弼对自己兵权被夺相当气愤,代宗急诏他勤王,李光弼就说,安史之乱平了就夺了我的兵权,现在出事了又来找我,我才不去。李光弼推说徐州的麦子熟了,需要收割完才能勤王。而郭子仪和李光弼也是同样的命运,宝应元年,安史之乱平定,朝廷兔死狗烹,内官程元振当权,认为郭子仪功高难制,巧行离间之计,奏准罢免郭子仪副元帅之职,让他充任肃宗的山陵使,督工皇陵的建造。郭子仪被彻底削夺了兵权。当代宗急诏郭子仪勤王时,郭子仪身边只有几十个家丁,但是郭子仪依然立刻带着这几个家丁去勤王,不计以前朝廷的刻薄寡恩。他一接到诏命,立刻出发,藉民兵来补充队伍,一路南下,收集逃兵败将,加以整编,到了武关,又收编驻关防的部队,凑了几千人。后来总算碰到旧日的部将张知节来迎接他,才在洛南扩大阅兵,屯于商丘。因此,又是军威大震,使得吐蕃夜溃遁去,再次收复两京。郭子仪打败吐蕃,获得勤王大功。而李光弼寸功未得。后来代宗返回长安,再次下诏李光弼入朝,封东京留守。李光弼担心代宗忌恨他未去勤王,托辞不去。因为朝廷两次下诏都没去,李光弼手下大将错失了很多立功机会,这些大将们渐渐不听李光弼指挥,李光弼在764年就气死了,年仅57岁。而郭子仪高寿到85岁。他“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举国上下,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声誉。从来没有为自己考虑过,却取得了历史上极少的“富贵寿考”四字俱全的绝少数名臣之一。

   后世有多出戏曲传唱其高尚无私的品德,几乎成了道德楷模,郭子仪以无私而大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