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安妮鲜花
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annieflowerchina
暑假到了,女儿报了一个summer
school,上课地点不是原来上学的学校了。昨天下午,在一个小公园里领着他俩完了半天水,临走时,忽然丫头不大高兴地说:今天在学校一点都不好,有人欺负(bullying)我。我刚想问问怎么回事,结果有别的小朋友叫着去玩,她就又跑去玩了。
后来,回到家,她没再提这事,我也没想起来。一直到今天中午放学回来,我忽然想起来昨天还说了这个事。于是,问她昨天到底是怎么回事:
她说:昨天,她在playground玩,在一个类似于跷跷板那样的器械上面,她站在一头。这个时候有一个5年级的大男孩过来了,使劲上去一蹦,结果就把他给弄掉下来了。她的头先着地,感觉很疼,就哭了。可是那个大男孩还有几个和他一起的男孩不但不安慰她,还嘲笑她。后来,那些男孩就跑开了。
这个时候,他们原来学校的一个6年级的女孩看她哭,就跑过来问她怎么了。她告诉那个女孩事情的经过,并且把那个男孩指给她看。这个六年级的女孩一边安慰她,一边把那个男孩给叫了回来,然后告诉那个男孩,说你在这里不要离开。同时,叫来了另外一个女孩,让那个女孩去找老师--课间活动的时候会有一个老师在外面看着大家活动。
老师来了,问了情况,让那个男孩说sorry,并且在本上作了记录。
我问她,那你感觉好一些吗?你觉得老师的处理结果你满意吗?她说:不满意。我说为什么呢?她说:我觉得他应该有time-out。我问:你觉得应该有个什么样的time-out呢?她说:应该让他去办公室。我继续:那你和老师说了吗?她说,我问老师了,我说这是physical
bullying,是很严重的行为,为什么不给他time-out呢?老师说:明天会有的。
今天怎么样呢?她说:课间活动(recess)的时候,他没出来,停一次recess,这是老师给的time-out。我问她,你觉得这个结果你满意吗?丫头说,满意。不过,很平静、很正常的感觉。
我继续问:如果当时那个6年级的女孩不来,那你会怎么办?会自己去找老师吗?丫头说:不会,我的头不是摔到地上受伤了吗--其实她说的受伤也不是真的有伤口,估计是比较疼而已。我会找别的同学帮我去找老师。
那你觉得别的同学都愿意帮你去找老师吗?要是别人这样了,你愿意去找老师吗?丫头说:是啊,必须要这样做--看来,这是一个老师要求的规则。
那找来老师的同学担不担心那个被惩罚的同学会报复呢?丫头显然对报复这个词没什么概念,我换了个说法,丫头还是摇了摇头。我问:那这个男生因为别的同学向老师告状了,他会不会生气呢?以后再bully那个同学呢?丫头说:不会。如果他要真的再bully会怎么样?那就再time-out呗~~~
最近一年以来,经常听丫头回来说关于 bullying的问题,她说,老师讲了,bullying有三种,verbal bullying
/physical bullying/ social
bullying。针对不同的bullying,每个孩子可以有不同的方式,有的可以忽略(ignore),有的就要报告老师,老师根据情节轻重给time-out。她的同学有很多因为bullying被罚的例子,具体的我在加拿大惩罚学生的雷人事里面做过介绍。
前段时间,我也写过一些加拿大学校对于bullying的一些做法(北美怎样防止孩子在校被欺负),也包括加拿大专家的建议(10招帮孩子在外不受欺负)。后来,我看到有的网站把我的文章拿过去,标题改成了加拿大学校欺凌普遍,学生如何防止欺凌。我感觉,实际上这是对加拿大学校做法的一种误解。
加拿大学校所定义的欺凌,并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欺负,实际上它包含了很多人际交往的原则,比如嘲笑别人、说别人坏话、拉帮结派、孤立他人、答应了别人的事情不去做等等不合适的行为,都被纳入了调整的范畴。只不过针对这些行为,采取的方法也不一样。严重的要给time-out,简单的就是会警告一下,甚至,对于有些口头的或者社交方面的行为,采取的办法是让被“欺负”的人自己化解,也就是ignore它。感觉学校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孩子们正确认识、正确处理同学之间的矛盾,把正确的行为和不正确的行为之间划清了界限,确立了社会交往的行为规范,这对孩子们与人相处能力的提高真是很有好处。而孩子的品行方面的教育也都通过这些具体的小事得到了强化。
记得,我在刚开博的时候写过一篇爱管闲事的小老外,当时我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促使小老外去管闲事。今天,我明白了,这是教育的结果。
当然,不好的一方面就是,7/8岁的孩子就比较教条,前段时间丫头回国,和以前的小伙伴玩的时候,她就觉得人家的行为是bullying,人家当然是不知道的。我不知道,回国以后如果在学校遇到了这样的事情,老师会怎么处理。反正感觉我小时候好像没有老师对这个问题这样重视过。
在这个事情的处理过程中,让我感慨的还有大孩子的作用。在学校里,平时就很重视大孩子和小孩子在一起的活动。比如中午吃饭的时候低年级的班级会有高年级的孩子去监管、图书馆活动、运动会等等活动高低年级的孩子都会有非常多的机会在一起。凡是学校组织外出活动,一定是有高年级的孩子作为
buddy
和小孩子一起行动的。这样,大孩子对小孩子的责任感相对就要多一些,小孩子也会有一些安全感。我想,这也是国外如此重视混龄教育的一个原因吧。
当然,更大的感受在于家长怎么去看待孩子的被欺负。有时候,坏事可以转化成好事,孩子从挨欺负的过程中学会自己处理问题、解决问题,这就是一个好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