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爱心教育中西方大不同

(2010-05-06 17:07:08)
标签:

爱心

义工

志愿者

福利院

作秀

责任感

杂谈

                                                          图文/安妮鲜花

  加拿大小花农的艺术味

  

       西方的爱心教育最主要的方式就是做义工,图中穿绿色T恤的就是活跃在各种场合的志愿者

 

   今天,看到一篇新闻,名为志愿者五一挤爆福利院 老人一天“被服务”五次,看罢,心中真的不是个滋味。

 

   我们总是在批评现在的年轻人没有责任感,可是,家庭也好、学校也好、社会也好,谁让我们的孩子有负责任的用武之地?

 

   从小,孩子们就被教育要好好学习,好好学习是正事,别的杂事不用他们干。可是,等他们上了大学,不会自己洗衣不会自己做饭,又来指责他们没有自理的能力,他们想干的时候,谁让他们干?

 

   在学校,原本他们可以组织各种活动,在活动中担当各种角色,但是,老师说,这是不务正业,学习才是正事,他们只好什么都不干。就这样,他们一心只读圣贤书,直到光荣地完成了父母老师的大学梦~~

 

   后来,学校说,这样的孩子将来出去会被狼吃掉,要让他们接触社会,每个人要拿回来盖章的志愿者证明回来见。

 

   可是这些可怜的孩子们啊,哪有什么单位接纳你去做志愿者?于是啊让家长到处找关系、求爷爷告奶奶地让人给盖章,了却这志愿者的心愿。

 

   有些幸运的孩子,终于被学校组织到了福利院,一腔热心献爱心,结果呢,老人说,我们今天都被服务5次了,我要休息了~~ 就是这样热脸贴了冷屁股,咱志愿者也要小心赔笑,把那擦了多少遍的桌子再擦一回~~ 要不然,谁给我盖章,学校还要活动的宣传照呢,没我们干活的镜头哪行?

 

   可怜的孩子们啊,可怜的80后、90后们,还有用不了几年就成长起来的00后,人人都说你们现在的生活条件多丰裕,哪里找这蜜糖罐里的日子?可是,恰恰是这蜜糖罐阿,把孩子们的骨头都泡酥了,还哪里有力气挺直脊梁去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其实先不用说国家民族的命运,就是孩子们自己的命运,他们又能主宰得了多少?谁给他们承担责任提供一个战场?

  

   不久前召开的两会,身为政协委员的香港船王包玉刚之女包陪庆女士曾经提出过一个《关于深化内地学生公民教育的建议》的提案。在这个提案里面,包女士解释说,所谓公民教育,最重要的内涵是社会责任。而让学生去做义工,目前已经是非常多的国家、地区通行的做法。

 

   在我女儿就读的温哥华小学二年级,公民教育就是校内外结合的产物。在校内,课堂上老师对公民的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Citizenship,而这个又和community紧密相关。

 

   下面的图片是女儿班上的一张挂图,里面说的就是对孩子们的基本要求。关爱(Caring)、尊重(Respect)、责任(Responsibility)、公平(Fairness)、值得信任(Trustworthiness)、公民感(Citizenship)--这些方面在日常的教学生活中,都具体到对学生每一个行为的判断。做得不到位的,老师会提醒,还不到位甚至明知故犯的,就有可能得到处罚time-out(详见加拿大体罚学生的雷人事) 。

 

   加拿大体罚学生的雷人事(新浪首页)

    

   在学生的作业中,也有更多这样的内容,比如在阅读作业中,就有关于 Citizenship (公民)的,下面是对一个好公民的定义,摘取出来:

  

You are part of a school community, a neighbourhood community, and a world wide coummunity. Being a good citizen means following the rules of all these communities, and doing your best to make the communities better!

 

核心的意思就是:follow the rules, make the communities better(遵守规则、让社区更美好)。而这里面的社区,绝对不是我们所说的特别大的社会概念。一个小组、一个班级、一个学校、一个家庭、一个餐厅、一个乐队、一个俱乐部、一个任何地理意义的区划概念都是需要好公民付出努力的,从小处做起,才是培养好公民的精髓。

 

   在要求学生成为好公民的同时,任何一个社区意义上的组织都为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提供训练的土壤。上周末,我们参加了一个园艺类的活动(详见加拿大小花农的艺术味),下面就是这次活动中的小义工。

 加拿大小花农的艺术味

  

   这里所谓的义工,绝不仅仅是干点体力活而已。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寻找自己的服务方式:如果你擅长画画,那可以给小朋友画脸,也可以参与一些设计活动;如果你喜欢弹琴,那可能就可以用给大家演奏来作义工。当然,看护小孩、看护老人也是其中的方式之一。孩子到了一定年级,学校会有义工时间的要求,这也是学生考评的一个重要内容,甚至是大学申请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

 

   看着这些快乐的小义工,我真的希望什么时候我们国家的孩子也能普及社区概念,让孩子们找到自己能够承担责任、奉献爱心的地方。回馈社会,不是靠概念的灌输,更不是靠作秀,是靠一点一滴的日常生活积累来的。就是在家里,孩子承担一定的家务劳动,也同样是责任教育、爱心教育、感恩教育的好场所,女儿在二年级第一次家长会上,老外老师就非常详细的询问这方面的问题并且有明确的建议(详见中西文化冲突下的家长会)。另一方面,成年人对社会的回馈是孩子的榜样,非常多的家长每年都要为学校作义工,这些都是责任和公民感的最好身教(详见加拿大:家长要为学校做义工)。

 

 

   也许有些人认为做不作义工并不重要,有些人甚至认为孩子为别人付出是一种吃亏,做不做何妨?其实,在人最基本的需求里面,被需要是非常正常的一种需求,要不然,为什么会说施比得幸福呢?想想现在的孩子基本都处于被服务的状态,但是他们的幸福感为什么还不如从前的孩子?现在这么高的大学生自杀率,和孩子们找不到自己的社会位置是不是有关系?

 

   有人说这是社会的问题,是社会让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可是,任何时代都有这样那样的挫折,为什么现在的孩子心理承受力就不如以前?就算是从自私的角度,让孩子学会为别人付出,最后真正拯救的可能是你的孩子,而不是那个获得了他付出的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