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博士当电工并无不妥
(2014-11-25 09:48:36)
标签:
时评清华博士当电工 |
分类: 时评 |
谢邦鹏如今所从事的工作,多少让人觉得有些大材小用。这个本科、硕士、博士3个教育阶段均与清华大学捆绑在一起的青年才俊,如今不过是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浦东供电公司运检部下,变(配)电二次运检一班的小班长。与他同一年从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走出来的同学,有的出国深造,有的进入电力相关科研院所做研究,有的到高校当起了教师,还有的早已在福建、广东等地的电力系统内走上管理岗位。而他却老老实实地行走在上海的大街小巷,验收设备、检修设备、排除电力故障、改造老旧设备。(《中国青年报》11月24日)
谢邦鹏以清华博士之“特殊”、“高贵”的身份,选择当电工,显然遭到了诸多网友的吐槽和拍砖。很多人的第一感觉是,一个清华博士,怎么可以“混”到这种悲催的地步?这不是学历的奢侈和浪费吗?诸如“混得不好”、“没有出息”的说法更是甚嚣尘上。
其实不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就业形势日益逼仄,一方面我们的行业生产效率不断提升,一些香饽饽行业人才呈饱和状态,需求量急剧减少,即使以清华博士的“尊贵”身份勉强加入竞争队伍,也未必会有所成就;另一方面大学门槛不断降低,研究生、本科生即便是博士生也是遍地开花,二者之间成为突出的社会矛盾。在此种情况下,谢邦鹏们选择当电工不失是一种谋生的重要手段,甚而可能成为今后的社会常态,即便是名校博士,他们中有些人所干的工作,可能会因社会分工不同而“差强人意”,我们大可不必如此惊讶。
恰恰相反,笔者认为应该对谢邦鹏们敢于顶着压力当电工的行为加以正面鼓励和积极引导,毕竟它预示着这类群体业观念的可喜进步,他们无疑对岗位价值进行了认真思考和重新排序,对职业选择的态度也更加务实。从某种意义上说,谢邦鹏们的行为与其说是一种无奈的被动抉择,勿如说是因应社会发展形势的主动变招。相对于那些用“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信条来聊以自慰的自恋狂来说,佟鹏们能够直面现实主动求变的态度本身就值得褒扬肯定。
更何况,在平凡岗位上未必就不能干出一番大事业。北大学子卖猪肉而成就史上最牛的案例历历在目,这说明了高学历未必需要高起点,只要对人生有足够精心细致的规划,哪条大道不通罗马?
事业成功与否,人生有无价值,关键点并不在于学历的“光鲜度”,而在于能否在整个社会坐标体系中,找到最能使自己发光发热的一点。考量是否真正“人尽其用”,除了学历和特长外,还需要看兴趣和理想。在一个日益多元的社会里,我们对待每件事物都应该更加理性包容。那种“面子就业观”的深层困惑或在于,我们对后文凭时代文凭价值迷失的焦虑。而如果每个高学历的“人才”都能像谢邦鹏们一样,试着放下身段,他们就不难找到自己在人生坐标中的位置。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