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摄影金像奖的质疑再议后期摄影作品的定位


标签:
评委后期中国摄影金像奖杂谈文化 |
首先申明:我一向主张无论是胶片或数码,后期都是摄影不可或缺,而且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不少摄友网友以为后期是数码时代才开始有的,并简单称其为PS,认为那就是作假。其实这种看法是因为不了解摄影(尤其是胶片摄影)而造成的误解偏见成见。摄影从来就是有后期的,在我的博联访谈(链接),以及在高函老师的“传统摄影做后期吗?”(链接)一文后留言里都反复说明了胶片摄影都是有后期的,只是大家了解不多,误以为后期是数码时代的产物。
回忆一下,在胶片时代玩过的后期手法有:
1.底片冲洗阶段:通过对显影液,显影液浓度、显影时间和温度,及搅动的频率和强度等方面的选择,来控制底片的影调和密度;
2.照片印放阶段,通过曝光时间、印相纸的选择来控制全片的色调和反差;当然还有放大机滤色片的运用,显影液的选择,浓度,温度,时间,甚至“双浴”(就是定影前用不同的显影液提升不同区域,比如高光或阴影的细节)等等;控制局部的色调和反差的方法有,局部遮挡,调节放大纸的角度来调整透视,甚至调整景深;预闪(对放大纸曝光前对整张纸略微全部曝光,目的是去掉高光的死白而不改变整片的反差);局部显影(将需要减少显影的那半边夹离显影液,使药液得不到补充药力减弱而放慢显影速度,其余部分在显影液里的部分正常显影,用以局部增黑);用纱状物或凡士林柔化或局部柔化画面;双底或多底叠放等等无数方法。
3.照片印放之后,除了正常的除尘等等,修补眼神光,牙齿增白,局部减皱等等也是暗房师傅常用的修补方法。现在都差不多是失传的工艺了。
以上这些后期手段都是胶片时代常用的,那时钻研暗房的影友都了解。也许高端暗房有更多的工艺手段,只是我们不知道而已。胶片时期这种种后期制作也都被接受了,没有理由我们到了数码年代,有了更简单更精准的后期手段,倒反而不接受任何形式的后期。“数码必须直出”的确是对传统摄影和数码摄影无知的表现。国际上常见的标准是“相当于传统暗房技术能够做到的
(the equivalent of traditional darkroom
techniques)数码调整是被接受的”。很明显,这是一个合理公平,而且传承惯例的标准。
同时我也完全认同多数网友摄友的看法,纪实类摄影(如新闻,人文纪实,体育,自然动植物等等)不可以接受移动像素或者调整失真的后期制作。我们更要意识到,这其实是记录报道类摄影的职业操守所决定的。和摄影本身是否可以后期没有太大的关系。
最近《中国摄影金像奖》中那组《生灵与自然》在“艺术类”得了金像奖,但因为涉嫌后期不当引发摄友网友的质疑。从道理上讲,艺术类的摄影作品没有理由不可以后期。“金像奖”组委会在最近的答记者采访中,也以“对艺术类、商业类作品没有此项(不得对原始影像画面内容进行增加或删减)限定”来辩解。
在细看了《生灵与自然》这组作品之后,我觉得“金像奖”组委会的解释是在避重就轻。艺术类摄影做后期不是问题。但这组片子的问题不是因为做了后期,而是因为后期做得太差,不符合人们视觉习惯(比如动物和环境的比例,比如有些片子光线方向冲突等等)。这样水平的片子都可以得代表“中国摄影最高荣誉”的中国摄影金像奖,评委和组委会是有责任的。毕竟《中国摄影金像奖》参赛作品并没有太多,可供评委审视作品的时间又不短,加上奖项的层次特别高,影响也特别大,评委没有理由不谨慎处理,以维持《中国摄影金像奖》的声誉。
比如这张企鹅的作品,就是我说的
“后期做得太明显太烂太不符合正常的视觉习惯”的典型例子。首先这背景的云层应该是日落之后的云层,阳光从地平线下面反照上来那种,而前景企鹅的
影子,是日落前一小时到半小时的阳光造成的低角度影子;其次理论上讲顺着企鹅的影子反拉一条直线应该直指光源太阳,这里我们怎么顺着影子拉直线都找不到太阳;其三从企鹅的影子的不同方向可以看出企鹅是用大广角拍的,而后面的云层应该是中长焦拍的。
再看这张企鹅的作品,如果这冰川群山和企鹅的比例是真实的话,那这样的企鹅该有多大啊。
再看一张企鹅,除了同样存在比例不当的情况之外,这阳光照在冰川上的方向是从画面侧前往侧后照的,而照到企鹅的时候却成了从画面侧后往侧前照的;而且照到冰川的阳光是暖色的,企鹅因为有影子,所以也应该是被阳光照到的,那光线却不再是暖色的了。
可以由此猜想,这组片子,摄影的人不懂后期(才会让别人来做后期),后期的人不懂摄影(才会做出如此混搭的作品)。但是那些
评委呢,总不能既不懂摄影也不懂后期吧?即便不懂后期或不懂摄影,也不算是评委的错,只要认真拍过一些片子,甚至认真读过一些片子的人,都不难看出这组片子的毛病。要是真看不出来还做评委就是问题,看出来还依然将这组片子评为金像奖更是问题了。这样的片子,既不“自然地理”,也不“艺术”。组委会故意来回在“艺术类允许后期”上绕圈,却回避了这组后期不当的片子是否可以代表中国摄影金像奖水准的实质问题。艺术类摄影的确没有限制后期,但至少后期也应该是高水平的,才可被评为“中国摄影金像奖”吧。后期这么个水平又怎么对的起“中国摄影最高荣誉”这个称呼。
其实去掉这些画蛇添足的后期,孙老师的片子我还真挺喜欢的。相信孙老师也花了相当的时间精力甚至金钱,才拍到这些片子,一般人恐怕真的没有条件做到。其实又何必多此一举呢。想来可能还是因为自己不会后期,又不自信,请了不懂摄影的所谓后期高手来做。我曾在博联访谈里说过:“不会后期或后期交给别人的摄影人只是采购,而不是大厨,作品的好坏和你有些关系,却不完全是你的作品”。在这里却是相反的例子,明明是一些相当不错的片子,偏偏让后期做得不伦不类,也就是说孙老师采购回来的最新鲜最难得的食材,让三流大厨做成了大杂烩。呜呼!
后一篇:新泽西海边度假抓螃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