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灵魂传递消息的人
(2020-06-29 17:29:26)
标签:
张廷珍作品 |
1.
在当今这个措辞含糊不清的时代,多少羸弱的草芥霸占着时代的的风向,看准时机搏杀名利。但是,还有一些人也是草芥,他硬是让一棵草拔峭成一棵松,以王者的姿态,准确的措辞,击溃黄昏的模糊,守护诗歌的纯粹,这就是坚守文学的人,尽管极少,可是,那也是浑浊时分的一盏灯。
九十年代末,中国诗坛就已初步形成一种现象,诗歌与诗人各自弃世,各自又在流浪的灵魂里安家。就在这样的时候与,诗人林荣跃跃欲试,文学的触角伸向了诗坛,她从开始就力争让肉体向俗世贴近,可她的诗歌与肉体背道而驰,向着祥和朴素哲理靠近,在诗歌中让自己更像一个诗人。肉体越是生活化,诗歌才会更加佛性。这句话对于林荣有着较为贴切的亲近。
一个诗人,不可避免的都会发生诗歌、生活谁更亲近的纠缠,林荣用很长与段时间协调生活与诗歌的关系,让自己肉体和灵魂达成和解,肉体负责生活,灵魂负责修行,禅坐,诗歌,又分裂还和谐的状态。她一直在借力,借助佛学的力量,完成她的理想,做一个著名的人,在热闹的地方去热闹。照顾周围的情绪,用看似宁静的心情去写诗歌,并且为诗歌找到一套出名的道路。
隐居的果实,有了果实才去隐居,这一样的隐居是为了下一次出山动静更大,效果更好,名声更壮阔。果实,是林荣隐居的渡船,这首船载着她在声名生活灵魂俗世佛界穿行,更是她存在于世的理由。禅诗,看似捷径,实际上也只是红苹果绿苹果的区别。如果雪花,冰雹,都向人们期望的那样,一滴雨,一滴雨,润物无声的春雨一般美妙遂愿,那天上的水也就太平庸了,哪还有谁原意再仰望天空。
林荣在现实世界总是为诗歌寻求一份尊严,一份存在感,让诗歌有仪式感,她在探索现实类诗歌夹缝存在的合理性,价值感。对于禅诗她又把它们放置于远离寺庙的地方,力求保持禅诗的清寂,单向的纯真,与世隔绝的善美。还有就是个别几首很自我很类似于自传的诗歌,这些诗歌她是是无意识创作,但又有意识推介。涉猎较少的是情诗,这是大多数士人酷爱的题材,可林荣却总是远远的观望,带着审视姿态寥寥的写几首。
那么多人都在读着林荣的诗歌,写着林荣的诗歌评论,她张开怀抱像是迎接寒冬之后到来的春天,像是一位宽怀的人,歌颂并热爱者大自然中所有的草木花朵,保持着审美与审丑并肩。
一个优秀的评论者一定要在灵魂中和被评论者会晤,相见,交流,碰撞,之后才是我们读者看到的文字。那是两个人的灵魂握手言和之余的果实。
这个世界上总要有人担负为那些灵魂传递消息,而评论者就是那个为灵魂传递消息的人。
在此,我给林荣捎话,如果,你的文字再放狂一些,她的诗歌或许会更好。他对文字太过于拿捏,太过与控制。
她很多选择还不如不选择。审美,审丑,要有自己的主见。
太把自己淹没在一些平庸者中间,你也就被平庸了。
就想提醒这一点。
真要命。
2.
林荣是一个心中豢养着猛虎的人,而为这只老虎一直在心底压低声音吼叫,林荣很多日子把时间用在管理心中老虎,环境素养要求她不许发出老虎的声音,所以,她必须修炼让自己以佛的形态面世,掩护心中的老虎。为此,她总是不由自主去控制一些词语,尤其一些带刺的词语,她把它们当作圈养的动物,不为它们留出口,目的就是让一些尖锐的批判诗变得不痛不痒,有时甚至就是为了体现汉字之美而创作。
《痕迹》
他,像滚雪球一样
滚动自己
以一只球左右逢源
太阳一出
庞大的雪球就化成一滩黑色痕迹
她的诗歌,总是有多想此一举的地方,试图点破反倒多余,很多诗人特别想为诗歌续貂。结果,都是露丑。
更多的时候,写诗的人如果不再过多照顾他人情绪,更尖刻一些诗歌会更好。
《琴音之唤》
仿佛已经被唤起
松弛的素弦
拾级而上
流水处
你且细细地听
琴音,已经不仅仅是乐调本身
在人世,琴音完全不是为了弹奏或者听琴的人而响起,有时为了体现琴本身的材质,或者为了证明一片古老的树木生长环境。
有时,隐晦是因为不便明说。
所有这一一切,或许也是她出世前卫及设定的好的。只是一不留神,心中的老虎溜出去了。对于一位写作者而言,任何事先设定好的东西都是对灵感激情的伤害。
《我从末写诗》
那只是,一朵雪花落在我的血液中
融化出细小的涟漪
或者 一两片月光般的叶子
落在温热的骨节上
--那静静的、有节奏的声音
诗歌是世人心目中的神灵。而这个神灵他一直在与天真纯粹走得很近,来往密切。林荣一直都在找到诗歌的爆破点。可是,惯有的思维总是把她带到原有的旧路上,她很敏感,也很有意识知道,一条属于她诗歌的路途在那里。她在不惑中,想看到一个提灯的人为她确认。
禅意,是林荣诗歌冒烟的近邻。
这个隔壁老王,每一次走在竭力阻止她诗歌爆发,在诗歌爆发现场,诗人首先要内心痉挛,精神颤抖,甚至在创做的快感中窒息,没有无意中的这一切,诗歌不会爆发的。
而那些所谓的堕落总是伪装成禅意,大摇大摆光顾诗歌爆发现场,把即将熊熊燃烧的激情剿灭。
《后果》
一只猫,和它的主人同吃一个碗里的饭
甚至比主人还挑食
它说:喵--主人就乖乖滴喂它--、蛋糕,牛奶
或者一条小鱼
某夜,这只根本不会捉鼠的猫
产下一只怪胎
它们,均死于第二天黎明
我酷爱这一首的含蓄。我很怀疑这首诗歌的来源出处,也怀疑它的真实性。这不是主要原因,关键在于我不敢相信,不敢面对这样的现实这样的未来,这样的人生和猫生,这样的悲剧很悲哀也很残酷,但愿这样的故事是另一个世界发生的。
我们的诗人用诗歌的语言诗歌的隐晦讲了一个残酷的故事,或许残酷残忍的故事都死在黎明之前。
不希望这是现实,诗人怀着良好的愿望讲了一个现实主义故事,可是,是人还是很善良的让一个怪胎死在黑暗中。林荣一直在诗歌中讲述现实中发生的故事,没有描写,没有铺垫,没有抒情,只有一幅幅画面,呈现给读者。在这样的时候,林容才是林荣自己。用画面揭露真相,袒露自己的内心悲凉。
悲剧让人成熟长大。尤其是反映现实题材的诗歌,她忍不住急急忙忙把真相告诉读者,唯恐大家看不懂说的什么写的什么,她的这份执拗真诚让诗歌有了足够的底气,张力,魅力。
但愿诗人一直青涩地活着,写着。
对于诗歌而言,任何时候,诗人都要把情感热烈的忘我的投入进去,奉献给诗歌,但是在情绪上,要做一个擎旗人,提灯者。而不是把肉体混在诗人队伍里随大流。很多人只是把肉身投入进去,所以,眼睛里看到的是挣扎的蚂蚁,而不是清澈的北斗星。
3.
2013年之前,林荣的诗歌一直以散文的形式写着小说的内容,几乎每一首诗歌她都会雇一个散文一样的姑娘做领班,那个时候,她对汉语有一种近乎亲人般的眷属感。她诗歌的每一个标题都是一个小说或者一篇散文的题眼。
《泳》
水中的鱼。旋即消失
从泳池里上来
身体明显感觉下坠般沉重,仿佛刚刚结束了
一场自由却主体不明的讨论
重又返回到
一所冰冷而昏暗的屋子里
水的浮力和生活的重力同样强大
那些发自内心的起义
和轻松去了哪里
亲爱的你能不能告诉我
水中的鱼去了哪里
在林荣所有的禅诗中这是较为明显的一首,几乎所有的禅诗都在行走,看上去每一首禅诗晃动这笨重的身体努力向前走着,因为这些诗歌被诗人赋予了太多的希望,希望太多就是负担,禅诗也一样。目前来看,禅诗的位置很尴尬,只是诗人自己的定位,对读者而言,读一首好诗与诗人定义没有关系。
林荣很多诗歌表面上特别像作者的长相,温婉,圆融,甚至柔媚,似微风中轻轻摇摆的小百合,这完全是表象,其实,她的诗歌像是枪尖上开出玫瑰,像是碧波荡漾的湖面上长出的荷花,那荷花下会突然旁逸斜出一支狼毒花,直直地顶在人的眼睛上,一种被尖锐的东西袭击的感觉就会突然降临。
《正是深冬时令》
她不知道
为什么一再想到已很不合时宜的孙武
。。。。。。
正是深冬时节
--寒冷,可以冰冻,也可以崩断
且碎
裂
一切
她的内心有一个炼钢厂,质地坚硬,场地冷硬,那些好钢就在一个诗人心里烈焰,淬火,诗人已经在炼钢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性情性格也一同融进了钢铁中。
很多时候,无情也是一种大美。
诗人渴望着爱情的美好,渴望着自由的表达,渴望着世界是真的山的美的。当爱情被遗忘,当自由被侵占,当真善美被欺骗,诗人愤怒了,悲伤了,诗歌变成了她最恰当的表达方式,成了一种自言自语的诉求,她想用诗歌为自己打出一片干净的天地,她要在这里安置自己的灵魂。
诗人不要着急,太急了牙齿容易误伤舌尖。
在俗世,林荣在支撑自己的平衡,排列自己的人生顺序,组合个人与社会的几率,透悟命运与宿命的机缘,可是在诗歌里她却一直希望打破现有的秩序,规矩,想建立一个以灵魂为圆心的方圆格局,在这个意义上说,诗人内心既忧伤还理想,甚至充满了孩童的破坏欲。
林荣在创作中总想找到一个有穿透力的词语达到一箭穿心的效果,有时也想用一句贴心的诗句与这个世界走心,在诗歌悬崖找到自己的绝壁。在走心的诗句里找到抚慰灵魂的应许和熨帖。为此,她要越界,跨界,最终,不是赢得诗歌的芳心,也不是读者的欢心,而是让诗歌越界占领与作者的精神和肉体全部的领地。让诗歌和诗人合二为一,它就是她,她就是它。它是她的远方,他是它的食粮。
在诗歌的路上,一个人,无同类,就无雷同。
《1942》
这蚂蚱
这干裂的土地
这炮火
这吃人的狗,饥饿的眼神,逃难的雪地
一棵落难的枯草
踉跄着,走线和空荡荡的
死寂
。。。。。。
米啊,米,米--
天堂和地域不过是一粒米的距离
1942年的孩子死去孩子都活在了一口救命的米汤里
这一首林荣写的很是克制,她在控制自己的悲伤悲悯 ,她在用力诉说一个时代的苦痛,可是,表面上又想淡淡释怀。
请不要急促的告诉我什么是饥饿,什么是妈妈奶水甜甜的味道,什么是死,什么是活着。林荣只是在叙述,看上去很是平静,她在叙述,草枯花灭,土地干裂冒火,粮食,大米,这落难的历史记忆,碎了。
这是一首书写时代苦难的好诗。
生活太平庸了,日子太苦了,政治就快来上门做客了。
4.
林荣情诗,展示的都是一个或几个画面,没有喃喃呓语的梦幻世界,没有山盟海誓般的天崩地裂,也没有信心裂肺的忧伤,有的只是对爱情背后的揭露。
在情诗面前,她想的状态是审视,高高在上的,并努力寻找诗歌中误差,这个时候,作者这不在场。
对待情诗,她一直在挑刺,即使涉猎,也是以找茬者身份出现,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是不相信爱情存在的。
《又到七夕》
仅仅一座鹊桥
如何解决得了天上人间
日复一日的孤独,和清寂
--他们之间,这最根本的
危险的
问题
在爱情面前,有一种危险是距离是时间是久别难相逢,还有逼仄的联系方式和心与心交流的隔断。诗人对待爱情的方式太过清醒,太过理智,总是处于一种审视的状态,或者直接问林荣,这个世上,你是不是觉得爱情最危险的事情。
回到民国,喊一声“先生--”,是诗人林荣是所有诗歌的明眸皓齿,也只有在这组诗歌里,林荣才能最像自己,这首组诗最配林荣了。她走了许多弯路,终于见到了她热爱并爱着的先生。
当今,那么多人都在爱着民国,回忆着民国,除了旗袍,文人淡定有自尊的生活,文化的小巷子里那个打着油纸伞的姑娘,那种一条白围巾就展现出来的文化的底蕴,回到家喊一声先生,世界就明眸皓齿了。
《回到民国,喊一声“先生--”》
下雨了,雨中的行人
步履匆匆
白旗袍女子打着伞快步回到家中
他只想轻轻喊一声:
先生--
向着消失在雨巷里,那个白围巾着青衫的身影
雨一直淅淅沥沥下着
午后,他在一张方格纸上写下了
精神的穿越
民国的寂静
回到民国,喊一声先生,这是林荣的一个梦,一个关于文化和爱情的,梦,林荣在写这组诗歌的时候,心情一定是忧伤的,怀念的,梦幻的,她用这样的方式养育现实的日子,滋养她的诗歌创作。对于诗人这是奢侈的,也是必须的。现实不能入诗,那就怀揣梦想去写诗,人生除了诗歌还有柴米油盐。
朴素的日子,奢侈的内心,俗世里除了老公,还有一种日子,那就是回到家,喊一声,先生,我回来了。
轻风荡漾的世界,一句先生,我回来了。春雨悉悉索索的就落在了白色的杏花上。诗人啊,一定要用十分幼稚和天真去打扰诗歌。千万别在诗歌面前装深刻深沉,在等待诗歌的路上要有爱心,耐心,母性等待他的到来。
《出走回民国》
。。。。。。
不提及之前的磨难和抗争,当阳光擦拭铜镜
当雏菊绽放笑容
她很想低低唤一声
我来了,先生
这组诗歌可以当作林荣的名片用。无需多少一个字,这组诗就把她的情怀,性情,爱好,说得明明白白。为这组诗歌我写评论的时候,我一个字一个字在电脑上敲打这首诗歌的时候,我的泪水一直顺着脸庞滴答到衣服上,不想擦,我不知道这种感觉为什么让我突然之间心酸又欣慰,一声先生让我忘记了自己身处何年何地,只是觉得青草和鲜花有时真的不一样。似乎一声先生就把内心被生活磨成皱纹的东西熨平了,心里滋养的那朵小雏菊在微风中自由自在的晃动。
接下来将是写满期待的敲门声。
至此,林荣的生命里,终于,有了可等待的一位先生。
诗歌,真的可以哄自己高兴。
看了林荣诗集隐居的果实,看了一些评论者对她给予的希望,说的最多的就是希望她成熟,希望她突破。对于诗歌没有成熟还是青涩之别,一个优秀的诗人内心青涩,保持天真本色,才能创作出大诗歌。
对一名诗人来说,陈述就是圆滑,圆融,平庸的开始。
灵感常常光顾那些青涩没有心机的魂魄。
一个诗人越是成熟,作品就越是平庸。
当一个诗人成熟到熟透了的果子,那就距离堕落一秒钟时间了。
林荣,笔名东方明月,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作品散见于多家刊物及网络媒体,出版诗集《天边的月光雪》、《蓝火焰 》、《隐居的果实》、《攀到高处听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