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士德》最后的神秘合唱


标签:
歌德浮士德马勒郭沫若王安石 |
分类: 散文 |
1.
才人物的与众不同,在于他很多时候不受个人知识和经验的局限,通过想象和依赖极少材料
的推理,得出在最高层次上的正确结论。也就是说,他“直接看到”了那些通常潜藏于纷纭
表象之后的真相。他不经过桥梁,不需要渡船,他当然也不会飞越,但他就是抵达了彼岸。
这种抵达甚至是无意识的。他在旁观者的惊奇注视下徜徉于异境的花木丛中之时,他以为这
只是饭后例行的散步。他说出所见所闻,以为只是纪实,却没想到一切的岸芷汀兰只是神智
的产物。他的描写因此被当作预言,以为其中富有启示。
还有的,在付出了无数辛劳之后,导向的竟然只是毫无个性的平庸。所以,他的光彩其实是
被一望无际的笑闹包围着的。
2.
到了我在实际生活中发现世界确实就像我原来所想象的,我就不免生厌,再也没有兴致去描
绘它了。可以说,如果我要等到认识了世界才去描绘它,我的描绘就会变成开玩笑了。”
吧。“世界就是如我所想象的”,这样的话,本该出自上帝之口。
,在网上挨个版本地听这首千人交响曲,一听几个小时,忘乎所以,最后集中于听第二部的
终曲。第八交响曲的第二部分采用歌德《浮士德》第二部的最后一场为歌词,其高潮正是著
名的“神秘的合唱”(the Chorus Mysticus):
风格。在这种体裁中,不能用俗词,不能用轻佻的句式,更不能把意思降格。譬如“不如意
事常八九”,还有“人生欠缺遗憾”,就把精神追求和提升的主题世俗化了。
句,当得起字字千金。最后一句的关键,在于向上(hinan)。不是泛泛地走,不是向前。向
前和向后都是在平面上,二维的,纵是辉煌,也只有限。
对比,形成变化,又因此变化而突出最后一句的点睛之笔。我们可以注意到,原诗的第三四
行和第五六行,句型相似,内容接近重复。所以,在这两组句子(两行其实是一句)间转韵
,是在相似中求变化,同时表明,在类似重复的不变中,其实是向前推进了。
取代了“向上”,牺牲了原诗最关键的意思,绝对不可取。我们不妨以郭译为基础,稍加修
改:
4.
(Nothingness 一直是我喜爱的词),其次是《金刚经》中著名的偈子:
或是,诸法空相。那么,前面的六行三句话,不假思索,就可换为类似佛经的表述:
在屈原那里,我们也找不到。
5.
者无虑数百人,荊公以未谢恩,皆不见之,独与余坐西庑之小阁。荊公语次,忽顰蹙久之,
取笔书窗曰:“霜筠雪竹钟山寺,投老归欤寄此生。”放笔揖余而入。后三年,公罢相知金
陵。明年,复拜昭文馆大学士。又明年,再出判金陵,遂纳节辞平章事,又乞宮观,久之,
得会灵观使,遂筑第于南门外。元丰癸丑春,余谒公于第,公遽邀余同遊钟山,憇法云寺,
偶坐于僧房,余因为公道平昔之事及诵书窗之诗,公怃然曰:“有是乎?”微笑而已。
6.
觉。我至今不能静下心来好好享用一杯茶,即使在焚着一炉香的茶馆的小隔间,帘子外有绿
衣少女抚琴,我想到的还是萧萧马鸣。半晌无语,然而端起杯子,半杯茶总是一饮而尽。饮
茶没有带来慵懒悠闲的气氛,我的思路依然如珠落玉盘,丁丁当当一路乱响。活跃,没错,
但急促。
先秦人笔下境界至高的音乐,不是孔子赞赏的廊庙之雅乐,是李商隐形容的“天风海涛之曲”
。闻者失魂落魄,弹奏的人则彻底迷失了。
是不是吉祥,也没人知道。
7.
乐团的一场,人多,有点乱,但场面宏大,是彻头彻尾的大狂欢。伯恩斯坦指挥维也纳爱乐
的也值得一看,虽然气势稍逊,但音效好多了。就录音而言,索尔蒂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的
一版,公认是目前为止最好的。可惜没见到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