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曹操墓的被发现
(2009-12-29 23:43:56)
标签:
曹操墓摸金校尉发丘中郎将俞应符杂谈 |
分类: 专栏短文 |
丕曾感叹:“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国,亦无不掘之墓也。”民间话语中生性多疑,智计百
出的曹操,疑冢七十二的传说喧腾众口,令无数出于各种莫名其妙的理由而对他恨之入骨的
正人君子一筹莫展,鞭尸扬灰的阴暗欲望不得满足。现在,历史也许又一次证明了魏文帝的
睿智,他父亲的陵墓,尽管明令薄葬,不留标记,还是被找到了。
为基,不封不树”。二十五年(西元220年), 临终遗令,再次申明,“敛以时服,无藏金
玉珍宝”。曹操这样做,一方面,是他自己清楚,历代帝王之墓之所以屡被盗掘,就是因为
厚葬。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见事通达,胸襟非凡,“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读他的
《龟虽寿》,可以想象其气度之万一。因此分香卖履的故事,才千古为人艳称。
何用冢如林,谁复如公用此心?岁岁蕃酋为增土,世间随事有知音。
。人生用智死即休,何有余机到丘垄?人言疑冢我不疑,我有一法君未知。直须发尽疑冢七
十二,必有一冢藏君尸。此亦诗之斧钺也。
导致发现曹墓的故事。作者的新意在于,曹操疑诈,真墓还在七十二疑冢之外。这等于打了
自以为聪明得了不得的俞应符一巴掌。
的人物还是曹操。事实在那儿摆着:诸葛亮运筹帷幄,关张赵勇冠三军,曹操一次次吃败仗
,狼狈不堪,但打到后来,蜀汉越来越弱,曹魏却是越来越强大。所以后来晋灭吴蜀,不费
吹灰之力。三国作者的创作法,和后来的“三突出”是一致的:所有的智谋故事都用到诸葛
身上,所有的奸诈残暴故事都用到曹操身上。结果正如鲁迅所言:写关羽之义而似伪,状诸
葛多智而近妖。刘备的仁慈,也被看出是演戏。杀吕伯奢全家,本与曹操了无干涉,书中挪
用,遂成全了曹操的千古骂名。曹魏国祚不长,司马氏政权自不会说曹家的好话,曹氏父子
都是被严重歪曲的政治人物。世说新语里曹操的轶事就已经是恶意编造的,偏偏后来读史的
,似乎没几个有脑子。像俞应符那样的,自以为的义愤也就罢了,不惜掘尽七十二冢,也要
把曹操挖出来,即使是在写诗做文章,也实在太过刻毒。
将士发掘,“破棺裸尸,略取金宝”。为了盗墓,他还专门设置了“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
”的官职。灾人者人必反灾之。掘墓历来被认为是伤天害理之事,曹操掘人坟墓无算,他自
己的墓被盗挖,按理正是报应,无可埋怨。
起草的《为袁绍檄豫州》。这种敌对双方互相辱骂的文告,其中能有多少可信的成分?刘勰
在《文心雕龙》中论及“檄”这种文体时就说陈琳的这段文字“诬过其虐”。所谓“过”,
非仅只陈文而已,所有檄文恐皆如此。那么,曹操究竟有没有大肆掘墓呢?也许有,也许完
全没有。
笑的所谓“发丘中郎将”和“摸金校尉”!也许在当时,人们一看就知是陈琳借机嘲讽。遭
人痛恨而且看不起的董卓,就以盗墓出名。后人若以为曹操真的设了这两种官职,那也太可
笑了。
靠不住。假如是真的,那就肯定了两点:第一,七十二疑冢纯属传言;其次,曹氏父子说薄
葬,是真的薄葬。历史上提倡薄葬的人多了,真正做到的,极少。古人说,葬者,藏也。人
死,入土为安。曹操遗骨暴之于世,我替他难过。
容最充实的一本,叙述文字也流畅可喜。)
12月29日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