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成化民窑产青花人物纹炉,天津市博物馆藏)
明代是中国陶瓷髙速发展的时期,从永乐时起,瓷器的造型、纹饰、制作工艺等都较元代有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在洪武二年景德镇御窑厂建立后,御窑厂的产品及先进的工艺技术和制作流程对民窑产生了直接的、积极的影响。
明代早期的民窑瓷画仍留有元代瓷画痕迹,但自空白期开始,民窑瓷画出现了新的转折点,大写意成了明代瓷画艺术的主流。明中期以成化朝民窑为代表的瓷画体系,在绘画风格上另辟新径,在保留了传统中国画技艺的基础上,采取虚实结合的创作思维,生产出一大批令人耳目一新的瓷画艺术作品。
明中期之后,特别是在晚期瓷画作品中,民窑瓷画借鉴了八大山人的绘画风格,在创作瓷画上找到了灵感,并且发扬广大。


(明天启民窑青花山水人物纹小碗)
多姿多彩、生动活泼的线描艺术是明代民窑瓷画的主旋律。传统的中国画极其讲究线条的运用,如古代人物的十八描、山水画的皴法、花鸟画的勾勒法等,无不是对各种各样用线方法的概括,线也构成了中国画的一种特殊的艺术语言。民窑青花继承并发展了这些优秀的线描艺术传统,利用青花色料便于勾线及渲染的特点,在用线上柳叶描、竹叶描等尽皆有之。点、线、面的结合,变化多样,有些不明晰、不工整处反而形成了极其率真流畅、天真活泼、意趣横生的线性艺术形式。一些流动的线条甚至使画面呈现出朦胧畅意、写意画似的偶然天成的瓷画效果,在这一点上讲究严谨的明代御窑瓷画是与它绝难相比的。
世俗化、多样化的内容与主题,更加贴进百姓的寻常生活。明代民窑青花瓷画有个显著特点,就是在于其更多地体现了个人的喜好。它不受束缚、不拘形式、自由奔放、随意性强。受徐渭、沈周,特别是八大山人画意的影响,大写意“贵在意到情适”而广泛面对生活,由随手拈来的自然物象而画。在民窑瓷画中,更多的是表现当时的各种社会习俗,在众多的装饰题材中,民窑尤其重视事关百姓的创作素材,无论是山水人物或是花鸟鱼草,还是民俗及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都与百姓的日常生活习俗密切相关。因此,在表现这些题材而创作瓷画时,用笔恣意,富有激情。运用色料也浓淡虚实,疏密有致,笔情墨韵的生活情怀,尽显其中。
明代民窑青花瓷画的艺术成就与启示是多方面的,与御用青花形成了二种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可谓是各领风骚。明代民窑瓷画艺术风格对于后来的民窑瓷画有着较深的影响力。民窑瓷画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对御用青花瓷画的完善与补充,民窑瓷画中那浓郁的中国文化元素是瓷画创作的最基本的基础条件,这种朴实、洒脱、热情奔放的绘画风格始终贯穿于整个明代民窑的瓷画体系中。它与御窑青花瓷画的艺术风格存在很大的差异,它们同时都是反映这一时期不同阶层对瓷画艺术的审美观念与意识上的理解与认识,由于所站角度不同、创作理念的不同和文化上的差异等,使得民窑与御用青花瓷画存在本质上的区别。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