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们一说起秘色瓷便会自然联系起那青翠似玉的釉色,但却很少了解在秘色瓷中还有釉下彩绘的作品。本文图例的秘色釉下彩绘瓷均出自浙江临安吴越王陵中的钱宽、水邱氏夫妇合葬墓,为使大家对秘色瓷有个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特写此小文以飨读者。
在我以往的博文中,曾多次著文对秘色瓷的起源、形制及釉色色价的种类作过简要的闸述,因限于篇幅的原因而时断时续,又考虑到篇幅过长没人能耐心地看下去,所以才对秘色瓷的系统介绍分阶段进行。
前不久的《浅议秘色瓷》一文,我着重对什么是秘色和它的色价及由来作了说明。今天侧重谈下秘色釉下彩绘瓷形成的历史背景和它发展的全过程。
秘色瓷以其釉料配方密而不宣致使千百年来一直困扰着陶瓷考古界,为揭开秘色之谜,考古人员做了大量的工作,直到陕西法门寺地宫出土物帐的明确文字记录的出现,才使人们对秘色瓷有了一个大体上的认识。秘色彩绘如意云气纹的使用与钱缪信奉佛教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南朝时起外来的佛教文化在北方因受到排挤,加上唐后期灭佛运动的冲击,北方僧尼纷纷逃往南方,使南方的佛教文化逐步兴盛起来。吴越王钱缪对佛教的信仰也由此加大,在他即位期间,仅吴越一地就建起了寺庙总计达数百余处,其中杭州著名的雷锋塔也是这一时期建造的。吴越王钱缪在立国之初便将佛教作为该方国的主要教派,并利用了佛教教义来维系着统治。这批秘色彩绘瓷出现在其母墓中,进一步证明了吴越王朝贵族信仰佛教文化的典型例证。如意云气纹作为佛教文化象征性的标志被运用于秘色瓷自然也就顺理成章了。
浙江临安,地处浙赣两省的交界处,也是吴越王朝起家的地方。自古云:“叶落归根”,临安一处山清水秀,风景宜人,是一块风水宝地,吴越贵族将王陵置于此地是非常自然的。吴越国是一个方国,作为小国其君主只能为王。吴越国王钱缪在历史上是个战功显赫的君主,在他多年的征战中,将吴地与越地合而为一组成了吴越国。在征战吴地时他曾得到过中原大朝廷的大力支持,因而,登基后自然免不了要每年岁贡中原朝廷。
立国后的吴越王,提倡重文及对农业提出了精耕细作的长远规划,使得江南一片富庶之地,既有丰足的粮米,也涌现了一大批名士贤人,这种开放、豁达的政冶、经济和文化环境,造就了一方平安。
越窑地处浙东地区,盛产陶瓷由来已久,社会局势的稳定是瓷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外在因素。秘色瓷在中晚唐时的异军突起事出必然。为了提髙和强化秘色瓷在装饰艺术上的美观性,受唐代长沙窑的启发,生产出极少量的秘色釉下彩瓷。
秘色瓷本就产量稀少,而釉下彩绘秘色瓷更是凤毛麟角。图例中的秘色釉下彩绘瓷,是目前国内仅存的几件。其中图一的秘下彩绘五兽足熏炉,通髙66公分,口径36.5公分,底径41公分,是目前发现的最大的釉下彩绘秘色瓷,也是墓主人生前所用的器物。这件熏炉造型古朴、庄重。通体施艾草色青釉,炉顶为宝珠顶,其盖上缕空。整个炉用釉下褐彩绘就如意云气纹,并用褐彩唐草纹作衬饰。熏炉以稳重大气的造型和简练的釉下瓷装饰,使它彰显出王者的气势,不愧是件国宝级的文物。
彩绘瓷起始于唐代长沙窑和四川邛崃窑,受两窑的共同影响,在中原地区得以广泛流行。而地处江南的吴越国,虽说产瓷历史悠久,技术手段先进,但对于彩绘无疑是个新鲜事物。为了改变和弥补青釉瓷在装饰上的不足,越窑工匠在借鉴了长沙窑釉下彩绘工艺的基础上,利用自身的条件,因地制宜地生产了少量的釉下褐彩秘色瓷,至此,秘色瓷从单一的色调步入了釉下彩瓷的行列,这一突破性的创举,不仅将秘色瓷造型艺术得以延续,在装饰上也进一步提升了秘色瓷的视觉艺术效果。
秘色釉下彩绘瓷的装饰图案较为简单,目前仅见褐彩如意云气纹一种,远不及晚唐五代时刻划花装饰图案丰富,究竟是何原因致使它仅见一种图案,目前还未能有个准确的答案,还有待今后的考古发掘加以论证。
钱宽、水邱氏夫妇合葬墓中出土的秘色釉下彩绘瓷,让秘色瓷重新焕发了新的光彩,它的被发现为我们今后研究秘色瓷的发展轨迹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本文图片均来自浙江省临安市文物保护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