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谈邢窑的色釉瓷

(2013-01-06 18:04:00)
标签:

文化

浅谈邢窑的色釉瓷

浅谈邢窑的色釉瓷

浅谈邢窑的色釉瓷(“黑石号”沉船出水的邢窑绿釉龙首执壶)
    邢窑以盛产白瓷名闻遐尔,在人们的脑海中,一提及邢窑便会自然而然将它与白瓷联系在了一起。殊不知,早在北朝时,邢窑的白瓷才刚刚起步,它的产品仍是以青瓷为主流,其中青、黑、褐、绿等色釉瓷占据了该窑产品的主导地位,白瓷仅仅是很少的一部分,而且白瓷处于始烧阶段,这从制作工艺等各个环节远不及青瓷。为了使大家更全面地了解邢窑的发展历史,本博主在此就该窑的色釉瓷引用各博物馆的图片,著文作一简单的介绍。

浅谈邢窑的色釉瓷(“黑石号”沉船出水的邢窑绿釉印花龙纹碗)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陶瓷的重要发展阶段,受传统道教文化的影响,尚青尚黑在当时是一种时尚追求,在这种文化大背景下,全国瓷窑几乎青一色地生产了大量的青瓷(笔者注:青、褐、黑、黄都属青瓷的范畴),地处中原的邢窑当然也不例外。

浅谈邢窑的色釉瓷(河北省博馆藏隋代绿釉戳印纹杯)

    隋代时,邢窑在生产青瓷的同时,为大破青瓷一统天下的局面,逐步恢复和创烧出了质地细腻、薄胎薄釉的髙档细白瓷(即精细透光白瓷),这种髙档瓷由于其制作精良、成本髙,因而只作了小批量生产。这些髙档细白瓷一面市便被隋朝皇室所垄断并密而不宣,因此,人们对隋白瓷的了解与认识几乎为零。据统计,邢窑精细透光白瓷全世界加在一起的存世量不足五十件,其中百分之九十八都流入了海外各大博物馆收藏,国内仅有的几件也只是藏在了台北故宫。
浅谈邢窑的色釉瓷(河北省博藏邢窑产唐三彩)
    从唐代开始,邢窑正式将白瓷的生产纳入了其发展规划的主体部分,生产大量粗细不等的白瓷投放市场,很快,在迎合了人们求新的心理需求下,邢窑白瓷在北方一枝独秀,占据了中国陶瓷的半壁江山。并形成了以北方邢窑为主的北方白瓷系统和南方越窑为主的青瓷系统分霸天下的生产、销售格局,这就是史学中“南青北白”的缘由。
浅谈邢窑的色釉瓷

浅谈邢窑的色釉瓷

浅谈邢窑的色釉瓷

浅谈邢窑的色釉瓷

浅谈邢窑的色釉瓷(河北省博藏邢窑唐代白瓷标本及款识)
     唐代邢窑白瓷有粗细之分,粗者多为民用,细者以为供奉之物,而底部刻有“盈、大盈、翰林”等款识的器物实为唐朝皇宫大盈库的专用瓷。唐代邢窑白瓷以胎厚者居多,亦有极少量胎薄者。唐.李肇在《国史补》中云::“内丘(邢窑所在地)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由于李肇和陆羽等人大量的赞美邢窑白瓷的诗文、文献等文字的描述,进一步抬升了邢窑白瓷的地位,从而使一度辉煌的其他色釉瓷渐被人们忽略或淡忘,以致于人们对于邢窑色彩瓷的认识出现了盲区。

    在唐代邢窑生产精细白瓷的同时,其他色釉瓷从未停止过生产,因受文献中文字的误导,猎奇的人们的目光仍紧盯着白瓷不放,因此,处于劣势的邢窑色釉瓷常被误认为是出自其他产地的产品。在这些不被重视和淡忘的邢窑色釉瓷中,除青、黑、褐釉色瓷属高温瓷外,绿、黄釉及三彩都属低温瓷,正是因此缘故,人们才以“胎松”的错误看法和甄别上的错误而将它们列入了邢窑瓷系以外的奇怪现象。

     综上所述,作为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北方邢窑,从早期青瓷起步,到隋唐时白瓷的兴盛,其间走过了漫长的发展道路,白瓷的崛起,对北方瓷窑体系产生了重大影响,它在完成了历史使命后于五代晚期衰落,但它的制瓷传统及工艺却被后起的河北定窑全面、完整地继承和延续了下来。当我们在欣赏邢窑白瓷和色釉瓷的时候,对于该窑的成长与发展过程才有了个大致的了解。本文仅以少量篇幅简要地将邢窑的历史作一回顾,尤其是对该窑的色釉瓷进行了简单的描述,文字虽不多,但愿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以唤起大家来重新认识邢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腊梅花开
后一篇:浅议秘色瓷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