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annaliza比凡希健康情感心 |
分类: 比凡希生活分享 |


同樣情況,也見於香港的年輕一代,很多想法、很多意見、覺得別人都不明白自己,然後抱怨無法實現自我。
人在成長中除了得到食物營養、需要學術知識學習,在生活中待人接物學習對「我」的認同:我是一個怎樣的人?我有什麼性格特質?我的背景、我的外貌、我的能力、我的情緒..........這些比書讀成怎樣,有沒有考上一流大學更重要。一句平常而永恆的成語「人貴自知」,知道自己才可以舒坦生活。
沒有人有責任去了解你,沒有人必須去明白你,更沒有人需要去接受你,所以因為沒有人了解、沒有人關心與沒有人去愛你而抱怨與憂鬱是錯誤認知而來的情緒。為什麼你不去做一個值得自己了解,值得自己關心,值得自己愛與值得自己接納的人呢?你心靈力量,你的生存能力這樣“弱雞”,有什麼影響力來感到其他人?
我第一次學術行地接觸自我價值,是讀形象顧問課程的時候:老師提出Self Esteem, Self Value, Confidence之間有什麼區別的思考。到底什麼才是價值?自我價值與自信心有異同嗎?然後讀心理學的時候,成長心理學講到「我」,精神分析也講到「本我、自我、超我」。在社會科學的研究,「我」是社會學、心理學也很重視的課題。
一個人如何認識自己?小孩子從幾個月開始探索自己身體,在歲多的時候意識到自己的性別,從家人與自己的互動中感受我與他不同,幼兒時期玩伴在一起但各自玩耍,到小學高年級開始真正會同輩交流,青春期身體變化的適應與接受,還有因為性徵出現的尷尬感,乃至對異性有興趣,都是在與生活上接觸的人互動中認識性別上的我、人際關係的我。中小學的學習與群體生活,從各種能力訓練實踐自我認可。經過勤奮與努力的一點一滴改變,小孩子能看到一年前與一年後自己能力發展的區別,這些是對自己能力的認同-透過勤奮感、自律感達到心理成長。
心靈成長指導計畫的客人中,有女性客人會說性別帶來社會地位比較低:家裡希望自己是男孩,父母都偏袒男孩對自己不關心,自己是女性所以地位比男人差,丈夫不是但家婆都偏袒自己兒子。。。。。。夾雜著傳統思想女人要靠男人才能活;同時因為時代改變,教育水平提高,有經濟能力後,女性面對受不了男人不如自己也要忍的矛盾。男性客人會說家裡經濟不夠別人好,自己的機會比不起人,喜歡的女人與自己分手,全部拋棄他的女人都被標籤成「貪錢」,找個比自己家裡經濟好的男人 - 但「那個男人除了家裡有錢,其他沒有我的好。」
這些煩惱,帶著多少吃不到的葡萄是酸的味道 - 嫉妒,源於骨子裡還有一絲絲覺得自己不夠好的沒底氣。如果覺得自己不足,不要玩嫉妒這把戲,因為只會讓你變得越來越覺得自己不濟。向孩子學習,以勤奮與努力的一點一滴改變,贏回對自己的尊重與認同吧!
比凡希工作室提供的心靈成長指導計畫,是個幫助你了解自己以及建立自信的服務,如欲了解及購買,請點擊連結:http://item.taobao.com/item.htm?spm=a1z10.5-c.w4002-2620756658.18.VLVdvi&id=6935133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