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育兒心理:從依附與連結 (Attachment & Bonding)說心理成長

(2014-12-01 04:31:14)
标签:

杂谈

annaliza

比凡希

育儿

心理

分类: 育兒心理
在IAIM國際嬰幼兒按摩協會的嬰兒按摩課程中,導師很著重引導母親與嬰兒的按摩過程促進連結Bonding與依附Attachment。以往作為心理諮詢師,處理客人的情緒與心理問題,因為來訪者都是成人而沒有嬰幼兒,成長心理學的運用純粹在理論層面,而當我做嬰兒按摩導師,這一切理論立刻成為實踐,讓我更深刻理會。


這篇長達2千字的文章,是我答應解答一位處方媽媽客人與他使用嬰幼兒護理的寶寶情況。三言兩語說幾句,根本無法解答一個問題,所以那些來個信息問如何這般,實在抱歉,沒有詳細了解我不能不負責任回覆,像這位處方客人,多年一直長期跟進的情況,我才能具體回答,也按她的問題衍生一些相關的心理知識。


對於一個孩子成長,孩子對世界認知取決態度,從人生剛來到世界的一段時間有沒有建立與人親密關係至關重要。很重要的兩個元素:依附(Attachment)與連結(Bonding)


依附與連結之間分別,我認為依附(Attachment)則特指母嬰之間、或者照顧者(比如保姆、祖父母主要照顧孩子的人)與嬰兒之間一個獨有的角色關係,嬰兒需要依賴母親或者照顧者才能生存;連結(Bonding)是指情感的黏合,是人與人、人與其他生物的接觸達到感情交流。不同的心理學家、幼兒發展學家、神經科學家等等,都各自對依附與連結有自己的定義,等於「自我」一樣,各心理學流派也會給予不同定義。所以當多看不同兒童心理著作,會發現依附與連結非常相類似。


一個人能否在人際關係中容易與人親和,對世界抱有安全感還是不安全感,在0-1歲心理發展攸關重要。孩子的早期依附方式,會延續與發展成他成年時浪漫愛情的形式,相關內容繁多這裏不多說,但從這一點,看到早期經驗對人格塑造的影響。


連結需要時間投入,所以有一句說話叫:陪伴孩子的時間永遠不嫌多,因為嬰幼兒是既需要量也需要質的感情連結,連結包括面對面的互動,眼神交流,軀體接觸(抱、撫摸等等)以及五感經驗,包括聞到媽媽的氣味、聽到媽媽的聲音等等。


自然分娩、母乳餵食、嬰兒按摩、照顧孩子比如沐浴、與孩子唱歌、跳舞、抱孩子、給孩子抱在懷中搖曳等等在這個過程中對孩子的眼神交流、軀體接觸等等互動,都能達到感情交流。


其實同樣情況,不但嬰兒與成人,也同樣出現在寵物與主人。經常得到主人抱、撫摸、輕聲對話的寵物,它們個性都會溫和、與人親密與對人有信任感。


根據美國臨床兒童精神科醫生暨兒童精神創傷研究員布魯斯培理醫生(Dr. Bruce Perry)說,人類頭3年腦部發展,已經完成一個成人腦袋90%大小與功能與結構,這些功能將會奠定孩子畢生的情感、行為、社會、心理功能能力,如果孩子沒有的到接觸、刺激、滋養,這個孩子很可能人生缺乏建立有意義人機關係的能力。


《質》與《量》的連結


上面提到,既重量也重質的連結,對於照顧孩子的媽媽非常清楚一天24小時都給孩子的量,至於質是什麼?如果你養過小動物,你就知道你的情緒會影響你的寵物情緒,情緒開朗的主人,小動物性格也會溫和;反正,個性煩躁的主人,小動物也會煩躁;性格內向不容易與人相處的主人,那種與人相處的焦慮感也會感染給他的寵物。孩子也如是,照顧者(比如媽媽、保姆、祖母)經常帶著什麼情緒,也會影響孩子有近似的情緒。如果一個家庭是奶奶與媽媽一同帶孩子,婆媳摩擦婆婆看不順眼媽媽,媽媽討厭婆婆,即使兩者沒有說出話來,孩子也會接收到這種糾紛與摩擦;又或者媽媽對爸爸充滿埋怨,孩子也會感受到缺乏安全感。上面說到的依戀關係(Attachment),孩子必需依賴照顧者才能生存,在一個充滿情緒糾紛與摩擦的環境,孩子沒有安全的生存環境,不利於孩子成長。比如睡不安穩、消化差一點、恐懼而因此不主動探索,發展任務就比較遲緩。當然相對缺乏照顧的孩子,得到照顧但處於情緒糾紛與摩擦的孩子發展任務還是相對較好。


《互動的補償》

親子連結過程不是單向,而是照顧者與孩子互動,所以照顧孩子能帶來照顧者的心理滿足,一種被關愛與互相連結的感情產生。這裏「互動」很重要,因為孩子發展怎樣的依附形式,與照顧者給孩子行為暗示的傾向有莫大關係。


佛洛伊德的心理動力學中提到人應付焦慮避免被打擊會出現11個不同形式的自我防衛機制現象,而自我防禦機制時無時無刻自動運作,而我們無法避免,因為只要大腦活動有意識,有生活活動有行為,就會以你的自我防禦模式生活。


嬰幼兒照顧者(媽媽、祖母、保姆等等主要照顧者),與孩子的互動,也會出現你的自我防禦機制。我先說明,這沒有說好與不好,不一定自我防禦機制就是出問題,更重要是,作為一個成年人,你應該了解自己的焦慮所以,然後出現什麼自我防禦機制,當你意識化自己情況,就能更明白清楚帶給孩子互動的影響。


有些人說,療癒內在小孩,到底什麼是療癒內在小孩?當你有自己孩子,你在照顧他的過程,陪伴他成長,你不單與你的孩子交流互動,你也在與你的內在小孩交流互動,你把你的情感投射在孩子身上。


與孩子的互動態度,就在暗示孩子傾向某方向行為。這是一個無可避免的情況,只要有互動就會有感情交流,也會有你的感受交流。能做到的就是清楚自己帶著什麼對自我的情感投射在孩子身上,然後自然而然孩子就會出現某種反應。比如說,一個孩子脾氣很暴躁亂掉東西,而這個情況不是階段性出現而且持續而常規出現的情況,就是說明照顧者與孩子的互動中,給予孩子很多挫敗感。有可能照顧者內射(introjection)自己父母養育自己的方法,而這個方法讓照顧者成長期充滿挫敗感,也成為照顧者與人溝通的慣用方式。


如果孩子非常依賴母親,出現發展任務退化的情況,比如已經斷乳卻要吸吮母親乳頭。對於已經剛上幼兒園、或者初生有弟弟妹妹的孩子,我們能理解因為面對環境改變的壓力,有孩子會覺得害怕成長退化表現;或者因為嫉妒、覺得母親被初生弟弟妹妹奪走要霸佔回來。如果不是這樣容易理解,我們要看背後的原因,並非單獨看孩子為什麼出現這個情況,而且看母親在孩子的行為中的態度,母親容許已經斷乳的孩子吸吮,母親是一種怎樣的心態才會鼓勵這事情出現?


很多嬰幼兒依戀從小在身邊的物件,比如一角毛巾、一個毛絨玩具、被子枕袋等等,有的甚至成年後還要陪著長大的毛巾才能安睡,所以對一個物件依戀是心理安慰劑,直到孩子內心成長不再需要你裡安慰劑(即使已經成年,但心理需要依戀與孩子時候無異)。如果一個母親給孩子的心理安慰劑只是自己的乳頭,而不是如上面的有個可以讓孩子離開自己身體的安慰劑的話,有趣的地方,是探索為什麼這個媽媽這樣的需要寶寶的親密感,甚至是一種不願意寶寶能長大的依附關係。


成長是:我們有原始渴望,而我們明白現實生活中我們無法任何時候容許我們得到這個滿足,然後,我們學習面對與適應。


比凡希工作室提供的心靈成長指導計畫,是個幫助你了解自己以及建立自信的服務,如欲了解及購買,請點擊連結:http://item.taobao.com/item.htm?spm=a1z10.5-c.w4002-2620756658.18.VLVdvi&id=693513367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