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心理]讓港燦了解“國情”的詞語解釋
(2012-06-20 02:09:17)
标签:
社會心理心理健康 |
分类: 心理,生活,身邊事 |
在國內生活一段時間,我常覺得有些詞語非常反映“國情”,一個不了解國民情懷的港燦,是無法了解當中含義的。
人流:對於“人流”這個詞語的第一反應,就是清明、重陽、聖誕等等節日的交通特別安排、人流管制,通常出現在墳場、尖嘴等等地方。回到國內,“人流”是人工引流,即是墮胎,所以香港大時大節才出現的人流,在國內的女性公廁、醫院、報紙廣告常常出現。此人流不同彼人流,但都是解決人多的問題對策。
資源:對於“資源”,包括人力資源、公司資源、天然資源。。。。。根據不同人接觸的行業,我們都會想到如何發揮“資源”、用得其所,現在想到資源就有節省的含義。回到國內,稍微有點利用價值的人都被視為“資源”,即廣東話的“水魚”,被人“襟”得就“襟”,榨乾榨淨。此資源不同彼資源,但原意都是利用你。
專業:對於”專業“,我們會聯想到醫生、律師、會計師等等,因為根深蒂固這些行業的人都要有專業操守,由業界認可,同時“專業”服務意味著你付出較高昂的費用而讓你安心得到同等回報。在國內,專業一詞本身就很不專業,通常“專業”是由服務你的這個專業人士本人告訴你“我是專業的”,另外,同胞對“專業”其實不怎麼有要求,主要是大家說誰是專業的,那個多人講的,就變成專業了。所以上過CCTV,湖南衛視這些多人看的電視台的人,通通都是專業人士。此專業不同彼專業,在香港上無線的“專業人士”你覺得都不專業,但是在國內不管誰上了電視都成為“專業人士”。
老師:對於“老師”,我們都非常陌生,因為不論是語文老師、歷史老師還是英文老師,我們通通稱呼“Miss XX”、“XX Sir”,我印象中的文、史、哲老師,全部都是Miss Fong、Miss Cheng、張Sir、林Sir。。。。。,唯一比較注意老師和Sir分別的,就是Mr Wan,Mr Ng之類。回到國內,看見誰都稱呼老師,包括在Disco睇場帶歌手的叫老師,做戲的叫老師,反正沒有稱呼陳小姐,如果不想被人稱呼“陳阿姨”,就讓人稱呼你“陳老師”好了。在今天香港“老師”是背負著沈重壓力,包括面臨殺校、教育以外的工作壓力的販賣知識sales,但在國內除了在中小學內的“老師”,你看見誰不好稱呼“老闆”,又不是“老總”的,稱呼老師準錯不了。
品位、休閒:這兩個詞語對於我們完全陌生,不過自從自由行之後從事零售服務業的港燦,或多或少都拜託這兩個詞語closing不少生意。反正我到現在也無法理解同胞對“品位、休閒”的看法,如果對某些東西無法表達內心準確的形容詞(或者你怕得失人),你說“這很有品位”、“這感覺很休閒”,足以應付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