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心理]何謂“反社會人格”
(2012-07-12 21:14:19)
标签:
社會心理比凡希情緒認識反社會人格健康 |
分类: 心理,生活,身邊事 |
《反社會人格是甚麼?》
近年電視劇用心理學字彙多了,大家把頑皮好動的小朋友標籤“多動兒”,把不聽話、越叫越走的孩子標籤為“自閉症”。比起以前家人朋友間隨口罵罵的口頭禪“神經病”越來越發揮得精采。
隨著“和諧社會”的出現,有意見、喜歡抗爭的人又多一個標籤“反社會人格”。比起多動兒、自閉症、精神病等等,反社會人格帶著幾分野性、侵略性及攻擊性的味道。
反社會人格的正確學名式“反社會型人格異常” (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 ,美劇探案劇常稱為“Sociopathy”,是病態人格的一種。這類型病患缺乏良知,沒有同情心,不接受或者無法理解道德價值,不會受到良心譴責。反社會型人格異常者擁有豐富的幽默感及親和力,非常擅於與他人建立人際關係,對他人有非常高的洞察力觀察他人弱點,並以個人口才游說及利用他人。
心理學大師容格曾與Adolf Hilter希特拉會唔,他分析這位納粹大魔頭的出現是由當時德國的集體潛意識塑造出來外,也分析希特拉個性偏執、反社會等人格異常,不要以為這個大魔頭只有冷酷無情的一面 - 別忘記希特拉高超的演說技巧深深打動德國人發起戰爭,他是多麼的懂得利用人心!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 國際疾病傷害及死因分類標準第十版(ICD-10)
擁有下面其中3個特徵,診斷為反社會型人格異常:
1)麻木不仁、漠不關心別人的感受
2)整體而言抱持執著的態度,不負責任、不顧及社會的規範、規則和義務
3)有建立人際關係能力,但對於維持持久人際關係有困難
4)難以接受挫折,對暴力及受侵略的容忍度相當低
5)無法體會罪咎感或從犯錯經驗中得到教訓,尤其受到懲罰無法學乖。
6)發生任何問題,都把責任推卻給他人或社會,而個人在事件上的責任則合理地毫無責任
《日常生活中如何分辨反社會型人格異常?》
這類型人有幾個特徵:
1)初次見面非常幽默、有親和力,感覺聰明而且有人緣。
2)口才了得,對話中很多煽動性言論,觸動你的感受,從而找到你的心理弱點加以利用
3)缺乏耐性
4)無法表現出同理心及同情心
5)你會覺得他很有性格魅力,因為他不會受到社會規範所約束
6)無法維持長久的人際關係,為人自私
7)伴有強迫、焦慮、抑鬱、自戀、衝動、邊緣人格異常等人格障礙
《體外話:廣州區伯是反社會人格嗎?》
有人問過我-一個在廣州叫區伯的人,是反社會人格嗎?區伯是廣州草根名人,在廣州經常抓公車私用,廣州電視媒體吹棒成為廣州公車私用監督達人,有擁區者。也有反區者,覺得這個“阿叔”經常鬧事,打著為民請命的名義鬧事。
我們看一個人是否反社會型人格異常,先要看看他給人的感覺是否聰明、有幽默感及親和力。單從這一點來看,這位區伯已經完全沒有這方面的特徵了,再看下去,他的言行夾雜受害者及表現自己兩種姿態出現,而非有口才游說他人,單憑這幾點看,他只是一個喜歡表現自己,喜歡上電視出風頭的平常老人。
另外,有問區伯個人品德非常敗壞,年輕時偷竊、搶劫,被判勞改;後來詐騙低保、廉租房等等,是否體會罪咎感、從受到懲罰中學乖呢?不是每個慣犯都是反社會型人格異常,有些人本身就是地痞流氓,我們要綜合看一個人的整體性質。反社會型人格異常,會有讓人覺得矛盾的性格部份-既富親和力但不能保持人際關係;聰明又只會以直率的謊話為自己所為合理化,看一個人的心理,我們不能只看片面斷章取義。
廣州小市民、媒體對當權者敢怒不敢言,媒體捨棄難取易報導,有區伯挑事端,發泄大眾對社會不忿,媒體爭著報導,變相對區伯的行為成了負加強,所以區伯繼續出風頭。廣東有句俗語:“好佬怕爛佬、爛佬怕潑婦”,現在未有潑婦出現來“治”爛佬,所以區伯還是會隔三差五的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