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于用合适的语言表达道理——读《家庭教育》
(2022-05-30 15:05:18)
标签:
教育随笔随想 |
分类: 教育随笔 |
叙事者这个月的共读书目是陈鹤琴的《家庭教育》,阅读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慨就是——越经典的书越简单。作为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陈鹤琴先生在教育的多领域颇有建树,其作品《家庭教育》更被称为我国现代家庭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开创性著作。说实在的,在读到这本书之前,我以为它是一本纯理论的书,就像是有些学术著作一样“艰涩难懂而又宏大沉闷”。没想到,拿到书以后才发现,这本书竟然如此亲民,虽然整本书的逻辑架构严谨有序,但是内容的表述上却浅显生动,就像是走进了自己熟悉的世界,丝毫没有隔阂感。
我概括了这本书的写作特点有两个,一是用生活化的语言讲理论,二是用生活化的场景讲道理。比如,他在总结儿童心理的主要特点时,提出了小孩子是好游戏的,是好模仿的,是好奇的,是喜欢成功的,是喜欢野外生活的,是喜欢合群的,是喜欢别人赞许他的……这些最生活化的语言,让读者一看就懂并能自己将自己带入情景,实在是比那些一本正经的舶来品好得多。不仅如此,整本书中提出的诸多教育原则之类的观点,也都是选择了生活化的语言,而使用具体的生活场景来讲述一个道理,更是频频出现在每一个章节之中。如此一来,整本书就显得通俗易懂,很容易吸引读者一路读下去,直到被吸引、被影响、被教育。
由此,我想到了为师的一个道理:做老师的,一定要善于用最合适的语言来表达最深刻的道理,唯有此才能够让学生喜欢你的教育,接受你的影响,把你的话“听进去”。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很多老师喋喋不休、力道十足地教育学生,却起不到自己想要的效果,大概的原因就是没有学会精准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也就是没有使用适合于学生的语言与学生沟通。那么,怎样的语言才是合适的语言呢?
生活化的语言。在生活中,我们偶尔会遇到“仙人”,说出来的话之乎者也,听起来出口成章、金句不断,经常会让我们生出避而远之的想法。为什么?人与人的口语沟通是最生活的生活内容,此时此地就应该是直白的对话交流。如果一个人满口经典语录,或者是曼妙的诗歌语言,你会不会主动地选择排斥和拒绝?在教育学生时,有的老师喜欢用大道理、高规格条条框框来说服学生,结果效果很是一般,原因就在于此。我想,所谓的推心置腹,表现在语言上就是用彼此熟悉的话语方式来谈彼此熟悉的事情。
具体化的语言。在课堂上,我们经常听到一些空洞而泛滥的表扬语——你太棒了!真好!我好崇拜你哦!为你竖个大拇指……往往是,说这话的老师讲得轰轰烈烈,听到的学生轻描淡写,原因何在?这是因为表扬语过于空洞,没有针对性,就容易给人一种不痛不痒的感觉——批量生产的永远比不上私人订制的让人激动。比如说,你夸一个厨师,千万不能仅仅说“你真是个好厨师”,这样的称赞太没有撼动力。如果你这样说:我的孩子太挑食,但每次来你这里吃饭总是吃的太多,你说咋办好呢!如此,你虽然没有直接表白于他,却让他感受到了真金白银的荣耀感,这就是具体化的语言。
精准化的语言。这一点对于老师很重要,你是小学老师,就要有针对小学生那个年龄段孩子的话语系统;你是中学老师,就要有针对青少年的表达方式;你若是和家长沟通,自然就不能用和学生谈话的方式和语气,这就是精准化的语言。道理很简单,也都懂,但是落实起来比较难。教师最大的问题就是固守着自己的语言系统,以不变应万变,用一种方式去应对所有的人,这既不专业,也不会有好的效果。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