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封信我为什么那么在意别人的看法
(2022-05-14 18:05:45)
标签:
教育随笔随想 |
分类: 教育随笔 |
王老师:
你好!我遇到了一件事情,想听听您的想法。今天有个老师打电话想和我调课,因为不想把两节连堂课分开,我就拒绝了。事后,我又觉得很不得劲,便从钉钉上又发了消息给他,做了一些解释,但是他也没回我。然后我就失眠了——因为那条已读但未回复的信息。
我觉得自己特别敏感,会因为这种并不严重的事情失眠。一直以来,我自认为读了不少多书,可以治愈自己敏感的内心,让自己的内心变得强大一些。但慢慢发现,我好像变得越来越脆弱,越来越在意别人的看法。我真的不知道是哪里出了问题,我该做些怎样的调整?
年轻的老师:
你好!就你的问题,我想谈三点。
一点常识。钉钉的信息“已读”显示功能,可以让我们知道对方已经读到了自己的信息,能够帮助我们确认信息的送达,这是设计者的初衷。这个功能也会带来显而易见的“后遗症”——既然已经读了,我们就渴望得到应该有的回复。如此,便让阅读信息的人多了一重责任——读完信息,就要尽快回应一下,给个说法。你的失眠,就是因为对方明明已经读了你的信息,却没有进行回应,于是你就觉得他不高兴了——因为你不愿意和他调课。我觉得,他的不回应应该有两种可能性:一是如你所想,他因被拒绝而不愿意回复;二是非你所想,他觉得你发的信息不需要回复,并且他没有养成良好回应他人信息的习惯。
如果是因为被拒绝而生气,以致不回复信息,你也不应该因此而失眠,这涉及到我后面要重点讲的内容,我们先把这个话题放一放,在第三点上重点谈。在我看来,他没有回复的原因,大概率是第二种可能性。因为从你发给他的信息来看,内容主要是对 “拒绝”原因的解释。按照通常的惯例,这些内容你在拒绝时就应该口头讲了一遍,你不过是极不放心地又用文字表述了一遍。在对方看来,商讨的结果是不能调课,原因也已经讲清楚,他已经知道了你所要表达的,自然也就无需再回应你的信息。他的“已读”,就是确认了你俩的交流,感觉彼此知道了就行了,这并不代表人家生气了,或者说对你有什么特别的看法。有时候,我也有类似的“疏忽”,知道这样做不好,但是个不好改掉的习惯。
一点建议。前面那些基于生活常识的说法,并不代表你在事件中的表现不存在的问题。我觉得,拒绝别人是一件很有艺术、需要大智慧的事情,值得我们去好好研究。坦率地讲,你的“拒绝”有一些瑕疵,在以后的人际交往中需要进行改进。怎么改进呢?给你一点建议:如果拒绝别人,你的理由一定要高于他人的原因,至少达到和他的理由相当的程度。比如说,他说家里有事需要调课,那么你拒绝的理由就要有更大的事;如果你拒绝的原因低于他的事,而你又的确不愿意调课,可以适当地抬高自己的理由——真的不巧,我也有一些事需要去处理,实在是没有办法跟你调课——这样可以让他人更容易接受。记住,这是善意的谎言,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
你看,你在电话中拒绝了别人之后,为什么要进一步去解释呢?可能的原因是,你从内心里也觉得自己的理由有点弱——只是舍不得将自己的连堂课拆开。当一个人打算和你调课时,一定有他的理由,也一定是经过了一些思虑,感觉没有特殊情况你应该可以答应他的需求。如果你给出的理由不可抗拒,那么被他人理解的几率就大了很多。相反地,被别人误解的可能性就会产生,甚至引发一些不必要的误解和矛盾。这一点,你可以在今后的沟通中有意识地尝试,以便寻找到最好的拒绝方式和话语。
一点思考。其实,于你而言,太在意他人的看法才是最大的问题。你说,你把自己定义为讨好型人格,我觉得问题没有那么严重。与其说是人格上的缺陷,倒不如说是源于你的不合理信念——完美主义。为什么说“完美主义”是一种不合理的信念?因为没有人可以让所有人喜欢,没有事情可以做到让所有人满意。破解“完美主义”这一不合理信念,是一件漫长而又艰难的自我完善之路,不是单靠一两句话就能够说清楚。但是,我可以送给你两句话,时时记在心里并坚持自我暗示,兴许会有一些效果。
第一句,我们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重要。在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特别重视别人的看法,是因为我们把自己看的太重要了,总以为自己是别人的中心。而实际上,每个人都在忙碌自己的生活,并没有多少精力关注他人。举个例子,我在刚刚入职时曾被学校安排到校办工厂洗编织袋,那时的我感到特别丢人,总以为别人肯定会在背后议论自己。而实际上,后来与同事们聊起来这些事情时,他们竟然惊讶地反问——你经历过这种事?我们不是世界的中心,更不是他人的生活,人家用不着花费心思来琢磨咱们。所以,我们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重要,你不跟他调课,他还可以和别人调,他未必会在你的拒绝上有过情绪的停留。
第二句话,我们只需要对自己负责就好。对自己负责不是狭隘的自私自利,而是具有清晰界限感的表现。有时候,过于重视他人看法是因为缺少良好的界限感,喜欢把别人的情绪担在自己身上,从而导致自己特别累,特别敏感。我们再回到“第一点”中他不回复的原因,即使他是因为被拒绝而生气,这也不应该成为你失眠的理由。他和你调课,打乱了你既有的教学计划,一定会给你带来困扰和影响,这是他应该要考虑的事情。你不愿意和他调课,既是你的权利,也是对自我工作秩序的守护,并没有对他人造成亏欠。所以,你无需承担心理压力,更没有必要自责。别人高兴是别人的事,别人不高兴也是别人的事,与咱们无关。
最后,我把张德芬教授的一句名言送给你: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