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师成长需要的五项攻略

(2021-11-05 22:04:51)
标签:

随笔

随想

分类: 教育随笔

在一所小学为退休教师举办的荣退仪式上,主持人向一位退休教师致辞,其中有一句话引起了我的兴趣——“……李老师在低段教学岗位上默默奉献了42年……”。通常来说,一个老师接手了一个班级后,如果不是因为特殊原因或工作需要都会坚持带到毕业,工作四十多年的人怎么可能一直负责低段教学呢?问身边的学校领导,领导解释说:“李老师入职时学历较低,教到两年级时就感到有些吃力,便申请带了新的一年级。没想到,从此他就形成了习惯,教完二年级便坚持去教一年级。慢慢的,他也就只能教一、二年级了。”

在以前的文章中,我也曾经写过一位吴老师。吴老师只有初中学历,是按照当年的“子女顶替就业制度”才成为学校的工人,主要负责学校的文印等事务。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开始教初中语文,虽有些吃力却也慢慢胜任了岗位。后来,历经函授学习和自考,终于在学历要求上达标,他也就成了正式的语文教师。再后来,他坚持课改和研究,逐渐成了当地语文教学的名师,并成了学校的业务领导。在那个年代,像他一样“顶班”就业的老师有很多,但大都停留在入职时的“校工”岗位,向吴老师一样成为学科教师并成为名师的极为少见。

如果拿吴老师和李老师进行比较,或者用吴老师与那个年代众多的“顶班”者做对比,吴老师比他们多了些什么?我想,应该是一颗愿意成长的心。遗憾的是,有的老师成为老师以后,就缺少了这颗“愿意成长的心”。不仅知识没有获得增长,还会有知识萎缩的可能。诸如“小学的数学老师做不了初中数学题”之类的现象时有存在。不仅知识会缩水,教育教学能力不增长或者负增长的教师也越来越多。

从理论上来说,学生与时代在变化,如果教师的教育方式不相应变化,就是一种落伍和退步。一个只想着守住自己一桶水的教师,终会被江河的浪花所抛弃。成长,已经成为教师当下最为紧迫而又十分欠缺的行动。那么,教师需要怎样的成长行动呢?

01 要树立专业理想

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留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唐太宗贞观年间,长安城内的一个磨坊里面有一匹马和一头驴。马在外面拉东西,驴在屋里推磨。贞观三年,这匹马被玄奘大师选中,出发西域前往印度取经。17年后,这匹马驮着佛经回到长安。它重回磨坊会见它的驴子朋友。老马谈起这次旅途的经历:浩瀚无垠的沙漠,高耸入云的山岭,苍苍茫茫的森林,神奇的国度……那些神话般的境界,让驴听了大为惊异。驴子惊叹道:“你有这么丰富的见闻呀!那么遥远的道路,我连想都不敢想。”老马说:“我们跨过的距离其实是大体相等的,当我向西域前进的时候,你一步也没停止,不同的是,我有一个遥远的目标,按照始终如一的方向前进,所以我打开了一个广阔的世界,而你被蒙住了眼睛,一生就围着磨盘打转,所以永远也走不出这个狭隘的天地。”

这个寓言故事有很多个版本,我最喜欢这一个。因为,这个故事清清楚楚地揭示了优秀教师与普通教师的差异。我们经常会看到那些兢兢业业、埋头苦干的教师,他们有责任心、肯付出、能吃苦,可以说是将自己的身心都交给了教育岗位。但是,他们终其一生却成不了优秀的教师——教学业绩未必优秀,个人发展也不突出。其实,真正优秀的教师,他们未必比普通教师付出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却领略到了更多教育的美好,收获了更多人生的馈赠。究其原因,那是因为他们从初为人师时就确立了专业成长的目标,知道自己要成为怎样的教师,清楚自己要朝着哪个方向、去做怎样的努力。所以,他们的努力是纵深的、有效的,而不是往复的循环、低效的劳作。

理想是灯塔,可以指引人生的方向,让所有的航行都有所获。如此,教师职业需要专业理想的牵引,才可以直直地向前,而不是转圈般的往复循环。

02 要坚持专业实践

魏文王问名医扁鹊说:“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呢?” 扁鹊答:“长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文王再问:“那么为什么你最出名呢?”扁鹊答:“长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中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本乡里。而我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经脉上穿针管放血、在皮肤上敷药等大手术,所以以为我的医术高明,名气因此响遍全国。”

这个故事肯定有很多人听过,大都是拿来强调“管理思维品质”的重要性。其实,人们对扁鹊三兄弟的评价,也反映了教师开展教育实践的专业性问题——教师应该怎样做教育?举个例子说,一个教师的教学成绩很突出,考试分数比平行班级多出好几分,是否就可以判定这是一位优秀教师呢?我的回答是“不一定”,这样看“高分数”是怎样获得的:是靠苛刻的管理挤时间而来?还是靠题海战术反复训练而来?还是靠高超的教育艺术而来呢?很显然,我们希望的是后者,而后者需要的是专业实践。

我是数学老师,就拿“数学定理”的教学为例来说明问题。一个数学定理的教学,可能会有以下几种教学路径:一是直接讲解定理的内容,弄清楚题设和结论,由哪些条件得出怎样的结论,然后多举例子进行反复训练;二是教师讲解为主,告诉学生定理怎样推证而来,如何使用,然后巩固训练;三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地推证、分析和使用,然后尝试利用定理来解决问题。这三种方式,第一种用时最少、最省力,第二种方式稍微多费些精力,第三种需要的时间和能力都要超出前两种。并且,如果训练到位,三种教学方式的“即时”效果相差不大。但是,如果放眼未来,第三那种教学无疑最能够培养学生,也最为专业。

专业是朝向未来的,你今天播下的种子,也许要在他人手上开花结果。这也就会有一种现象存在:越是优秀的教师,在即时的教学评价中未必占优势,而长远的价值要么无法衡量,要么无人要去衡量。但,这绝对不应该成为教师放弃专业实践的理由。“功成不必在我”,应该成为教师走向专业实践、拒绝短效成功的底气。

03 要开展专业阅读

2020年,新疆有一条公路爆红网络,30公里600多个弯。这条网红公路叫瓦恰公路,因像一条巨龙盘卧在大地上,所以也被称为“盘龙古道”。瓦恰公路全长70多公里,是一条为了方便牧民出行而修建的从塔县到瓦恰乡的公路,其中真正的盘龙古道全长30多公里,竟有600多个弯,还有不少是180度甚至270度大弯,空中俯瞰像是游戏地图一样。为什么不把它修直而要修建成这么多弯?原因是:盘龙古道海拔从3000米到4100米,落差达到1100米,如果修直了,就没有汽车可以开上去。

教师阅读是一件很拧巴的事情,大家都知道阅读是好事,却往往不愿意花费时间去读书。原因很简单,今天没有读书,似乎并不影响教学,倒不如拿出读书的时间多讲两节课。如此一来,教师专业阅读就成了“有用但不迫切”的问题,更多的人是希望有了空余时间和心情以后,再拿起书本安安静静地阅读。但是,因为“有用而迫切”的事情太多,读书这件事通常会被无限制搁置起来,再也不会进入“寻常”教师的生活中来。

其实,教师职业要想获得真正的发展,要想达到理想中的巅峰,通常需要一段积蓄力量的过程。有很多教师,努力了很多年,拼搏了大半辈子,却只能看着高高在上的“成功”兴叹——自己根本就没有跨越平凡与成功之间距离的能力。原因是什么?就像盘龙古道那“1100米”无法直接抵达的落差一样,我们缺少了那30多公里的600多个弯。

阅读,就是一段漫长而缓慢的积淀过程,就是盘龙古道上那600多个弯。在关键的时候,阅读可以带你突破巨大的路差,直抵成功的顶峰。

04 要善于专业写作

1897年,意大利经济学者帕累托偶然注意到19世纪英国人的财富和收益模式。在调查取样中,发现大部分的财富流向了少数人手里。同时,他还从早期的资料中发现,在其他的国家,都发现有这种微妙关系一再出现,而且在数学上呈现出一种稳定的关系。于是,帕累托从大量具体的事实中发现:社会上20%的人占有80%的社会财富,即:财富在人口中的分配是不平衡的。罗马尼亚管理学家约瑟夫•朱兰在管理学中采纳了该思想,认为在任何情况下,事物的主要结果只取决于一小部分因素,这就是著名的“二八法则”。

“二八法则”对于教师的成长同样具有启迪意义。对于教师来说,工作的内容、工作量和时间消耗基本上是相近的,之所以有的人成功了,有的人平平常常,在很多时候取决于“一小部分因素”。乔恩·戈登写过一本书《再加10%:从平凡到卓越》,这本书告诉我们:成功之道并不复杂,关键在于能否做好这个10%的“加法”。就教师而言,专业写作就是需要我们认真去做好的10%。举个例子说,两位教师都对同一项教育改革进行了深入实践,其中一位只是认真实践了而已,另一位则把实践经验进行了梳理和提炼,写成了专业学术论文,并且在学术刊物上发表了。那么,后者就比前者多做了10%,成为经验成果的持有者。

成功往往就躲藏在最后一步里。那么多优秀教师之所以只是停留在“优秀”的水平,没有进一步走向卓越,缺少的就是专业写作这一行动。

05 要开展专业研究

鲁班和他的徒弟们接受了一项建造皇家宫殿的任务,工程相当浩大,采伐大量木材工作更是迫在眉睫。几天下来,他们师徒都累到了,可是砍下的树木却远远不能满足宫殿建筑的需要。鲁班心里开始焦急起来。有一天,鲁班的手被茅草划破了,渗出血来。他扯起一把茅草,细细端详,结果发现小草叶子边缘长着许多锋利的小齿。正当他在琢磨其中道理的时候,忽然看见草丛中有几只大蝗虫飞快的吞嚼着草叶。他把蝗虫捉住,认真一看,原来蝗虫的牙齿上也长着密密麻麻的小齿。他心念一闪:要是我也用带有许多小锯齿的工具来伐树木,是不是就可以很快把木头锯开呢?于是,他就请铁匠师傅打制了几十根边缘上有锋利的小锯齿的铁片,拿到山上去做实验。果然很快就把树木锯断了。鲁班给这种新发明的工具起了个名字,叫做“锯”。

我想用这个故事告诉老师们,在教育实践过程中遇到压力、困难和困惑的时候,我们应该选择怎样的应对方式呢?绕路而行,心安理得地视而不见?苦思而不得解,然后选择放弃?还是像鲁班一样用心去研究,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呢?我觉得,大多数人会选择绕路而行,部分人会去思考但可能无果,只有少数人才会走上研究寻道之路。在当下,能够静下心来做研究的教师越来越少。特别是中小学教师,似乎已经习惯了向外寻求方法和策略,很少会有人愿意走上寂寞而枯燥的研究之路。

其实,教育研究除了可以帮助教师解决困惑、突破瓶颈,还可以不断垫高教师的思考,让自己的理念与视野一步步走向高处。我就是研究的受益者,通过一系列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研究,让我从简单的实践者走向了方法与策略的拥有着,走向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者,走向了理论的提出与建构者。我一直在想,倘若没有教育研究的介入,我可能永远只是一个颇具特色的教育实践者,而永远不可能提出自己的教育理念,并在叙事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中走得越来越远。

每个人的成功都会有自己的样子,每个人的成长也没有什么可供遵循的法则。但是,理想、实践、阅读、写作和研究,这些关键词所表达出来的,应该是教师成长可以借鉴、值得研究的五项攻略——虽不能确保成功,但可以走在成长的路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