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为什么不愿意写作
(2021-10-23 19:10:53)
标签:
教育写作随想随笔 |
分类: 教育随笔 |
几年前,参加某市的班主任基本功大赛评委工作,第一项工作是对选手们提交的班级管理案例进行赋分。在阅读这些案例时,我发现了大量重复的内容,其中有五位教师的案例几乎一模一样,仅是变更了案例中学生的姓名而已。经过当地管理者的调查,这五位老师都承认是从网络上下载的案例,巧合的是他们“参考”了同一篇文章,“复制”了同一个成果。其实,如果对所有文章进行查重,一定会发现更多抄袭的文章。
我曾经做过一个匿名的教育写作问卷调查,其中有一项内容是:当领导布置上交一篇工作总结时,你首先想到的是去做什么?选择“查阅和借鉴网络资料”的教师占到了80%。就这个选择项,有两点需要进一步思考:首先,从工作总结的写作上来说,首先要做的应该是回顾梳理个人的教育实践,然后对实践成果进行描述、提炼和评鉴,在建立逻辑框架的基础上开始进行写作;其次,这80%的选择者所认为的“查阅和借鉴”,很少是借鉴别人的文本模式,而是借鉴文本内容,也就是复制别人的工作内容作为自己的工作总结,这已经与撰写工作总结的意义南辕北辙。由此,我们可以窥见教师教育写作现状的不堪,而事实上也的确是如此——网络搜索、复制下载、改头换面已经成为部分教师应对教育写作任务的三部曲。
在最近的名师推荐评选活动中,教育论文的“真假”鉴定成为最令人头疼的事情。从论文上交的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两个问题:一是论文造假现象,就是教师所持有的期刊为假期刊,与正牌的同名期刊内容完全不同;二是“边缘”期刊集中,绝大多数上交的论文均集中于几种期刊之中,这些期刊一般由非学术、非行政部门主管主办,通常是“交钱就能发表文章”那种类型。这两个问题集中指向的就是教师“花钱买论文”问题,无论是造假论文还是“边缘”期刊文论,一般不需要教师提供稿件(或者提供低质量稿件),交上数额不等的发表费用后就可以拿到论文。不容置疑的是,因为职称评审、荣誉评选等关键事件的需要,导致教师进行论文“交易”的现象普遍存在。在众多教师看来,论文是用来购买的,而不是靠写作来实现发表。与之相对应的是,很多优质教育期刊的编辑朋友,经常会让我帮忙推荐优质稿件。教师花钱买论文,优质期刊缺少好稿件,这足以说明教师的“写作荒”问题已经十分严重。
那么,教师为什么不愿意写作?我觉得大概有这么三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认知低下带来的自我设限。在有些中小学教师看来,教师职业是实践性岗位,只要能把学生管好、把知识讲明白,就是一个合格的教师。倘若教师教学成绩还处在不上不下的位置,那就足以称得上是好老师。至于写作,在他们看来是可有可无的奢侈品,不写也不会影响自己教课,写了也不会立即带来可见的好处,所以只愿意安心做一个“安分守己”的普通老师。这种自我设限往往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认为自己的职业岗位不需要写作,自觉将教师岗位降低为流水线工岗;二是认为自己的能力不足以写作,将写作列为作家才可以实践的行为,心甘情愿地将自己排除在写作者行列。
其二,畏难意识产生的主动拒绝。也有一些教师,他们知道写作的重要性,知道教师职业需要借助写作来梳理和提炼教育实践,更需要文字来物化和表达教育经验。但是,他们总是感觉写作很难,纵然胸有千沟万壑,笔下却难有一言。在与一些名师交流时,若是想邀请他们写写课堂教学的经验成果,他们总会明确表示——宁愿讲十节示范课,也不愿去写千字左右的文章。在他们看来,讲课是很容易进行的教学实践,而写作是万万不能的艰巨任务。前面提到的五位共同抄写一篇案例的老师,我曾经在当地朋友的帮助下做过进一步跟踪,在问及“为什么不自己去撰写属于自己的案例”时,他们一直表示并不是没有案例可写,而是感觉自己写不出来,或者说写的质量不高,所以直接选择了抄袭式的“借鉴”。这种因畏难而选择放弃写作的情形,在教师群体中并不少见。感觉很难,便不去做尝试,主动拒绝的选择成为阻碍教师走上写作道路的关键原因。
其三,成长环境诱发的随波逐流。事实求是地讲,当下的教师成长环境不利于研究型教师发展。因为大家都不做研究,那些原本有些做研究念头的老师,在一番瞭望观察之后也就容易选择随大流。以前面提到的买论文为例,这本是属于典型的学术造假行为,但在一线教师看来却是被逼迫的无奈之举,不仅不会把购买沦为列入羞愧之举,还会以受害者的身份任意发泄个人情绪——谁愿意花钱买论文呀!不买没办法呀!于是,你买我买大家都买,当大家都是论文购买者时,不买论文的倒是成了异类。现实中,我们会看到某老师购买的论文被成功使用以后,这位老师就会成为购买论文的信息传播者、渠道提供者,甚至会成为可以谋利的论文购买的代理者。大家都在买论文,我为什么要去写论文?这种心态也是教师不愿意走向写作的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