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沟通,走进心灵的教育

(2010-06-14 14:19:32)
标签:

教育

心灵

沟通

杂谈

分类: 教育随笔

     一个因雨而停止的课间操,一次偶然的谈话,让我至今不能够释怀:十三四岁的孩子,在面临成长的烦恼、生活的压力时,不是寻求帮助,而是用小刀一次次地划破自己的手臂,用一种近乎残忍的方法宣泄心中的愤懑和压抑。那伤,该是谁的疼痛?那里有没有我们教育的伤,有没有教育的痛?

    教育是应该走进学生心灵的,只有走进学生心灵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这些天我一直在反思自己,反思自己的教育生活。我们的教育是不是真的走进了学生的心灵?退一步问,我们能不能够和学生有真正意义上的沟通?前几天,我曾经在班里做过这样的一个调查:当你心情不好的时候,你是怎样做的?调查的结果让我感到吃惊,也感到羞愧,五十多份答卷中,选择自己解决的有三分之二的同学,解决的措施五花八门:睡觉、猛吃猛喝、大喊大叫、击打墙壁、上网打游戏、购物、听音乐、找个高处吹风、哭泣、闷不出声……虽然方法各异,但都透着一种悲壮或者说源于孤独的无奈;只有极少数同学选择倾诉,但是倾诉的对象无一例外的是要好的同学或者是网友;再有就是我们不愿意见到的一种极端方式——自伤。为什么吃惊?因为孩子们的选择!为什么羞愧?还是因为孩子们的选择!在这所有的答案中,没有一个同学选择向老师或者家长倾诉,而老师、父母才是最应该接受倾诉、最值得信赖的呀!为什么?为什么孩子们不选择最亲爱的父母,最尊敬的老师,为什么他们宁愿相信虚无的网友却不相信身边对他们负有教育义务的老师。我想,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是我们的教育跑偏了。

    我不否认孩子们的选择有其年龄段的特征,青春期的孩子感觉成熟却未成熟,渴望独立却不能自立,他们拒绝说教,蔑视权威。但是我还是想说,最大的问题还是我们的问题,是我们的沟通出了问题,沟而不通、交而不流,连最起码的沟通、交流都做不到,到哪里去谈什么走进心灵的教育。今天,参加了中考的监考工作,作为一个流动监考员,有更多的时间让自己静下心来思考这个问题。在这里我就把今天的思考梳理如下,算是反思也是自我的一个总结。

1、沟通的形式:谈心还是谈话?

    班主任的工作离不开与学生的谈心,但是扪心自问,我们与学生进行的到底是谈心呢还是谈话呢?查《现代汉语词典》谈话有两层含义,一是两个或者多人在一起说话;二是用谈话的形式发表的意见,多为政治性的。我这里所说的谈话就是指第二个含义,比如说某某官员被纪检组织叫去谈话了,或者某个声音这样说:我代表组织和你谈话等等。在实际工作中,班主任往往会不自觉地充当起纪检部门或者党组织的角色,把本该双向的交流变成了单方向的说教、灌输、定性,让学生不知不觉中就被交流了、被沟通了、被谈话了,最后一定是被强制了、被管理了。那么什么是谈心呢?还是据《现代汉语词典》来说,谈心是指谈心里话。谈心里话必然是在融洽的氛围中畅所欲言,必然是你说我也说,不会有定性的东西,不会有强制的高压,不会有老师和学生的界限,不会有教育和被教育。谈心的过程一定是双向的,谈心的氛围一定是温暖的,谈心的结果一定是完美的。对于学生来说愿意接受的一定是谈心,我们班主任打算进行的也一定是谈心,但是我们实施的往往却是谈话。原因是什么,很简单:习惯了:我们习惯了教育,多少年前我们被老师教育,多少年后我们又以同样的方式教育着学生;我们习惯了站着说话,习惯了用高压的态势大声地说话;我们习惯了唯唯诺诺,也希望学生对我们唯唯诺诺。

多一点谈心,少一点谈话,学生才有可能对我们敞开心扉;多一点谈心,少一点谈话,学生才有可能与我们无私地交流。谈心其实是在用心说话,谈话或者可以理解为用话说话,用心说出的话才是最打动人的,用话说出的话往往容易敷衍心灵,也容易被心灵敷衍。

2、沟通的时机:在什么时候和学生谈心?

    生活越来越繁琐,教育越来越沉重。处在社会转型期的我们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前所未有的危机感,身心疲惫的教育生活让我们失去了主动,失去了热情。所有的一切都是在贫于应付,不到万不得已,我们不会去和学生谈心。细细想想,我们都是在什么时候和学生谈心?当学生犯错的时候、考砸了的时候、出了问题的时候,我们才会带着愤怒、焦虑和不安“宣”学生晋见,才会进行名义上的谈心实际上的谈话。这时,我们被焦灼着的心能不能心平气和?能不能把握好谈心的方向?能不能恰如其分地表达理智、情感和态度?不能,这个时候的谈心已经失去了最佳时机,贻误了解决问题的战机。

    当学生犯了错误被您请到办公室的时候,在他的心里已经做好了被批评的准备,这个时候无论你的语言多么的真诚、委婉、动人,在学生看来你是在绕着弯子批人,是在为下面的狂风暴雨积攒云彩,他就会关闭自己的内心,用冷漠对抗、用妥协敷衍,让你所有的努力付之东流。让谈心少一点功利色彩,千万不能仅仅为了解决已经发生的问题而谈心。把谈心的时机前移,让教育变得无痕,在晴空万里的时候晒网才会误不了雨天的捕鱼。教育绝对不是为了补漏洞,谈心也绝不能当补丁来用。让谈心变成教育的常态,无论何时,不分时机,有心就谈,谈就入心,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沟通。

3、沟通的艺术:如何赢得学生的心灵?

    沟通是一门艺术,沟通的目的是走进学生的心灵、赢得学生的心灵。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愿意和我们沟通、敢和我们沟通、善于和我们沟通呢?我想,首先就是要善待学生的第一次交流愿望。我相信任何一个学生在最初都有想与我们交流的愿望,这个愿望可能在内容上、形式上都很简陋也很浅薄,但是都会有这么一个第一次。刚刚入学的小学生,爱打小报告,有事没事爱往办公室跑,虽然说的都是别人的事,但这就是学生与我们最初的交流愿望。想一想,我们是怎么看待这些小报告的:“行了,知道了。”“一边去,没见老师忙吗?”“就你事多!”……慢慢的,学生再也不来麻烦我们了,我们的耳边清净了很多,可是我们也离学生的心灵越来越远。到了初中,学生们不爱打小报告了,学会了塞责我们,这里边有没有我们的责任?其次,做一个大耳朵小嘴巴的老师,做一个善于倾听的朋友。我在《谈班主任的说服艺术》一文中专门论述过这个问题。在和学生的交流中,听比说更重要,有人愿意听才会有人愿意说,要想听到学生的真心话,我们就必须学会倾听,学会在倾听中了解学生、走进学生。再次,作为教师必须学会把自己的教育意愿转化为班级的集体舆论。如果你打算表扬一个学生,那么不如带着全班学生一起表扬;如果你打算给学生一个鼓励,那么不如领着所有学生一起鼓励。我们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一言堂,把自己的教育意愿以结论的形式告诉学生,让学生接受。举个例子说,如果你打算表扬一个作业书写认真的同学,那么你是直接告诉全班“同学XX作业书写认真”,还是让同学们参观完这个同学的作业后,和同学们一起得出“XX同学作业认真”的结论,然后和全班同学一起说出来好呢?

    沟通真的是一门艺术,教育真的需要走进心灵,只有走进心灵的教育才能够真正引领学生、影响学生、改变学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