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画,一定是要去看的,不要去“听”画,尤其是不要把那些环绕大师的光环和周边的趣谈当正理儿听。听多了,真信了,容易把自己带进艺术的坑里。艺术不是障眼法,没有也不需要太多的花边和独家秘方。艺术大家更是平凡人,做人做事为人为事没有几个人超脱的不食人间烟火。人做的不真实了,心就不诚。心不诚的艺术,艺术格调就不会高,当然了,画的画带着假象媚态也就好不了哪儿去。
二、
画,画来画去,最美妙的地方不是人们乐意谈论的价值、价格、艺术语言、流派、观念……,也不是非要成家成名当个大师巨匠,更不是人们关注的茶余饭后的轶闻,无聊时的谈资。对我而言是找到一个能够持续的表达自己对待生活的态度,又能够反映出自己对待生活态度的顺心顺手的方法。在这个不断表达和发展过程中,仍然让自己投入很大的精力,进入一种无我无他境随心转的语境。似乎是隔窗看景般的游离于自然的制约与畅想的自由,又因那块透明玻璃的存在,在触手可及又不可及之间留下了“空”的距离空间和顺势牵连的视点和一条线。这点线由此成长,没有这理论那论点的干扰,与画画有关也无关,因此而纯粹。经常的自己回答自己的提问:“这样的画画有啥妙处?”我想,它妙就妙在“踏实”二字。画画,本应是不“踏实”之事,你画“踏实”了也就是给后面的路留下了余地。由“踏实”至不“踏实”,再由“不踏实”回归“踏实”。画艺之事,不满、不盈、不溢,如此更踏实了,才是。
三、
画,看画,不用总是纠缠懂与不懂。艺术是不需要看懂的,看懂了那就不是艺术了。画能画到让人三分懂,足矣,五、五开都不行。画,画的一看就懂,那就与看图识字,看图说话,看图讲故事无异。当然了,也不要总是纠结于美与不美。大乐希音,大音希声,大美非美,美是多样的,美与不美之间没有一条标线。
四、
画,画的时间越长越是觉得不是向外求,而是向内求。艺术是不能追求完美的,完美是一个伪命题。千江有水千江月,月同水不同,各有个的形态和意境,也有各自的特点和不完“美”的地方。好的艺术,一定伴生于不被人们认可,不被人们欣赏,往往是“不艺术”的另一面。
五、
画,画画,不能满脑子的整天琢磨着与他人的不同,要给风格、个性、观念、形式、创新……一个缓冲的余地,给自己一个空间。风小减暑气,小雨收尘。雨大风狂,暴涨冲堤,泥沙俱下,怎么收拾法?对艺术的认识,同理。

一只大鸟 纸本水墨 50x100厘米 1986年 田旭桐
加载中,请稍候......